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二期末复习考点整理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二期末复习考点整理资料

资源简介

2023级高一上期政治期末备考考点精华版
选择题考点:必修一
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①石器时代
②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平均分配
③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
奴隶社会:①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门槛)
②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封建社会:①铁制农具;耕作技术;水利事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②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农民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③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思想方面: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条件:A、充足的劳动力B、大量的资本
③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④经济危机:A、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B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注意: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
①科学社会主义:A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B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C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巴黎公社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③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互助合作;按劳分配。
⑤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标志: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现实(或实践)、制度的飞跃。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近代中国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③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主心骨(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⑤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⑥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⑦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⑧胜利标志: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⑨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⑩“新”的体现: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就革命前途来说,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为过渡时期。
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③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④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
①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6:改革开放
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新时期≠新时代)
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A:标志——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C: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D: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④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的意义见主观题部分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标志: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③理论成果:A: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C: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④四个自信:A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B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C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保障/根本制度保障),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D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
新时代:
①主要矛盾变了,基本国情不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际地位不变——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基本矛盾不变——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③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基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④中国梦的本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个人梦要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⑤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⑥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⑦中国式现代化,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普世价值)
9、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②“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③中国共产党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伟大的建党精神。
④“十四个坚持”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选择题考点:必修二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④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都属于集体经济,其分配形式主要是按劳分配。
⑥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⑦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郊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私人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
⑧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非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所有制经济情景中要出现公+非公。
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平等,其他地位平等。确立…地位、提高…地位的说法一般都是错的。(地位一般由法律规定,法律不变,地位不变。)
⑩国企改革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一般两种情形:A:重组整合——仍然是国有企业,没有引入非公有资本,有利于减少同质化竞争;B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了非公有资本,为国有控股企业,股权结构优化、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发挥不同所有制的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②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③政府只能宏观调控,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⑤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而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
⑥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A调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B不让调: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C不全调: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⑦市场调节的缺陷(不能消除,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克服):自发性(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盲目性(盲目跟风)、滞后性(市场调节具有时间差)。
⑧市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都强调效率,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需要宏观调控。
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一个重要特征。B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C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D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022年、2023年我国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跟财政收支相关(如税收、发行国债、财政补贴等);货币政策:主体主要是银行(如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等)
新发展理念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高质量发展
①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A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C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D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E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F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G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⑤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⑦引进来≠进口,走出去≠出口,对外贸易指进出口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能转变。
个人收入分配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②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并不是公有制中任何分配都是按劳分配,还有按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都属于按劳分配。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单纯按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⑤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
⑥增加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⑦公益慈善——第三次分配,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再分配
A社会保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可以规避风险(是风险转移)≠避免风险(不能避免风险)。商业保险在保险公司自愿购买,保障较高层次需求。
B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障人民最低生活水平,如灾害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C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D社会优抚:是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的特殊社会保障。
⑧正确认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A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B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C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所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
D农民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E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⑨初次分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强调效率;再分配——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强调公平;
第三次分配——社会机制发挥作用——强调公益慈善。
⑩中国不能主导、支配、决定、引领世界(或者全球或者国际)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