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浙江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
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 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 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 夫秦何厌之有哉! 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 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已。 愿王之必勿讲也。 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 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 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 今又走芒卵,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 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 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 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 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 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道,几尽故宋,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 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B.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C.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D.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不同。
B.“臣以为燕、赵可法”与“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C.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周制一仞为八尺,一尺约合23厘米,文中的“十仞”约18.4米。
D.“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秦军包围大梁城时,须贾告知秦穰侯魏国的大臣和王公贵族要效法燕、赵两国不割让土地的做法,是为了让秦穰侯了解魏国已知道秦国的贪心。
B.须贾认为秦军战胜暴子,得到八县土地,不是因为秦军精锐和计谋完善,而是上天的宠幸。这次秦军进攻大梁,秦军再依靠天命不一定可靠。
C.须贾向秦穰侯表明,魏国召集三十万人留戍大梁,而秦国独自来攻,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进攻不下大梁,秦军必定疲惫,那就前功尽弃了。
D.须贾建议秦穰侯,趁楚、赵两国军队还没赶到大梁,尽早让魏国献上绎地、安邑,与魏国讲和。秦穰侯接受了须贾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译文:
(2)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译文:
14.须贾告诉秦穰侯,秦国若接受魏国用少割土地来讲和,可以获得哪些好处 (3分)
浙江省台温联谊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 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 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问于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 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 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
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 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 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 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 ”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节选自《国语·晋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B.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C.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D.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斧钺,斧和钺,古代两种兵器,用于斩刑,借指重刑,这里指执掌刑法的职位。
B.吾子,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一般用于男子之间;其中“子”是对人的尊称。
C.典刑,文中指接受死刑,与《窦娥冤》中“今日赴法场典刑”的“典刑”相同。
D.则,榜样,如“以身作则”,文中是动词,指将某人视为榜样,即遵从、效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未解决,宣子先后问计于伯华、孙林甫、祁奚、籍偃、叔鱼,又得叔向、司马侯进谏,最终经訾祏劝谏与和大夫和好。
B.孙林甫说他客居晋国,就是来事奉宣子的,只等待着为宣子做事;张老说他是从军事上辅佐宣子的,如果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自己就不知道了。
C.祁奚对宣子说自己是宣子的下属,如果给宣子办私事,那么恐怕宣子表面上应承,内心却要憎恨他;籍偃说听命于张孟,不能越过张孟擅自行动。
D.叔鱼说愿意替宣子杀和大夫;叔向对宣子推荐了訾祏;司马侯认为宣子不应该对和大夫恼怒,而更应该忧虑诸侯对晋国有二心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4分)
(2)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 (4分)
14.訾祏劝谏范宣子不能与和大夫争田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 ”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 ”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 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 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 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已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 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 齐大胜燕,子之亡。
(节选自《战国策·燕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B.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C.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D.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信,信任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信”含义相同。
B.相,指古代辅佐君主的大臣,与《论语·侍坐》“愿为小相焉”的“相”字含义不同。
C.属,意思是托付,与《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的“属”字含义不相同。
D.都,指大邑、城市,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都”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代替齐国到燕国出使,借燕王哙打听齐宣王的机会,对燕王哙说齐宣王不可能称霸,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其目的是让燕王哙重用子之。
B.鹿毛寿建议燕王哙让出王权给子之,说尧让出天下而许由不接受,结果尧得美名;如果让出王权而子之一定也不敢接受,燕王哙也会得到美名。
C.有人建议燕王哙,说禹让启做伯益的官吏,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却让启自己夺取天下;现在把王权交给子之,实际上是让太子执政。
D.燕王哙听从劝告,把王权让给了贤臣子之,并表现出对他的充分信任,但是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却争权夺势,引来齐国相攻,给燕国带来了灾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4分)
(2)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 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4分)
14.燕国为什么会被齐国打败 请简要说明。(3分)
浙江省七校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盛王创业,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不如是,不足以为一代宗臣。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书》,可考也。
汉萧何佐高祖,其始入关,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以周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 高祖失职为汉王,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 此刘氏兴亡至计也。 进韩信为大将,使当一面,定魏、赵、燕、齐。 高祖得颛心与楚角,无此顾忧。 且死,引曹参代己,而画一之法成;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 四百年基业,此焉肇之。
唐房玄龄佐太宗,初在秦府,已独收人物致幕下,与诸将密相申结,引杜如晦与参筹帷。及为宰相,粲然兴起治功,以州县成天下之治,以租庸调天下之财,以八百府、十六卫本天下之兵,以谏争付王、魏,以兵事付靖、勣,御夷狄有道,用贤材有术。三百年基业,此焉肇之。其后制节度使而州县之治坏,更二税法而租庸之理坏,变府兵为彌骑、诸卫为神策而军政坏,虽有名臣良辅,不能救也。
赵韩王佐艺祖,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则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 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
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唯房公之亡未十年,以其子故,夺袭爵、停配享,讫唐之世不复续,唐家亦少恩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七·佐命元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B.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C.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D.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秦,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后用以称陕西、巴蜀一带。
B.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唐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
C.殿岩,宫殿上和石陛下,谓天子歇宿或君臣见面之处。文中代指京师重地。
D.配享,同“配飨”,指贤人或有功于国家文化的人,附祀于朝,同受祭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辅佐高祖刚进关中,就将秦的律令、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收集起来,认真研究,以便了解当时天下要塞以及百姓户口等情况。
B.萧何临死之际,引荐曹参代替自己为丞相,使汉初制订的一系列的法令完整统一且稳定地延续下去。后有成语“萧规曹随”。
C.房玄龄最初在秦王府,就吸收了很多有才干的人物;在争夺皇位斗争中,他让李世民秘密结交诸将,又引荐杜如晦参与运筹帷幄。
D.赵普把那些功臣宿将集中到中央,只给他们些虚职;把天下骁勇善战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京师,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 四百年基业,此焉肇之。 (4分)
(2)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4分)
14.文章开篇说“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3分)
浙江省2024届高三新高考研究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不能极远视四垂,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曰: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小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③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选自唐·元结《恶圆》)
材料二: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长老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曰:“向夫子曲全其欢,道然也,苟为尔乎?”元子曰:“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吾苟全一欢于邻里,无恶然可也。”
东邑有全直④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昏鄙恶辞也。吾辈全直三十年,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曲步以便往,曲视以回目,犹患于古人。古人有恶曲者,不曲臂以取物,不曲膝以便坐,见天下有曲于君、曲于民、曲于鬼神者,往劫而死之。今元次山苟曲言貌,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⑤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强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于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义偕显,岂有钟鼎不入门、权位不在己乎?呜呼!曲为之,小为大之渐,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繇⑥乎!”
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由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选自唐·元结《恶曲》)
【注】①元子,作者元结自称,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旧指衙门里的差役。地位低下,因穿黑色衣服,故名。③季川:元结的堂弟。④全直:固守正直之道。⑤慁:hùn,混乱。⑥繇:通“由”,经由。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次山A奈何B任造C圆转之器D恣令E悦媚F婴儿G小喜之H长必好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悦婴儿”一句中的“悦”与“悦亲戚之情话”一句中的“悦”意思都是“使……快乐”,两者用法相同。
B. “圆以趋时”一句中,趋,指趋向,迎合,与常用成语“趋炎附势”中的“趋”词义相同,且都带有贬义色彩。
C. 长老,我国古代对乡村中德高望重老年人的敬称,《乡土中国》中所言“长老统治”中“长老”也是此意。
D. 钟鼎,指击钟列鼎而食,这里运用借代手法,借指荣华富贵,《红楼梦》中所写“钟鼎之家”,意思和用法与之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结的朋友公植认为“方正”是作人的准则,让小儿玩“圆转之器”,便有鼓励他将来为人圆滑之嫌,因此他不仅烧掉了这“圆转之器”,还引古人之言严责元结。
B. 《恶曲》篇中“全直之士”其实是一个虚伪之人,他先怒责元结的说辞,之后吹嘘自身“全直三十年未尝曲”,以此表明自己对曲己意而求他欢的憎恶,对直道的恪守。
C. 《恶圆》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市侩之道;《恶曲》篇则严斥了当时世风中曲己以求名利权位之举:二者皆是借题发挥,针砭时弊,以小见大。
D. 结构上,两篇短文都是由日常生活小事说起,寓事理于生活小事之中,叙事简洁,说理委婉,叙议结合,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事理相生,表现了高超的论说技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圆不预,非圆不,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2)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
14. 友人公植批评元子“圆”,全直之士批评元子“曲”,运用了相同的逻辑艺术,试简析。
文言文阅读
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 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 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 夫秦何厌之有哉! 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 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已。 愿王之必勿讲也。 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 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 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 今又走芒卵,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 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 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 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 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 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道,几尽故宋,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 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B.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C.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D.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不同。
B.“臣以为燕、赵可法”与“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C.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周制一仞为八尺,一尺约合23厘米,文中的“十仞”约18.4米。
D.“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秦军包围大梁城时,须贾告知秦穰侯魏国的大臣和王公贵族要效法燕、赵两国不割让土地的做法,是为了让秦穰侯了解魏国已知道秦国的贪心。
B.须贾认为秦军战胜暴子,得到八县土地,不是因为秦军精锐和计谋完善,而是上天的宠幸。这次秦军进攻大梁,秦军再依靠天命不一定可靠。
C.须贾向秦穰侯表明,魏国召集三十万人留戍大梁,而秦国独自来攻,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进攻不下大梁,秦军必定疲惫,那就前功尽弃了。
D.须贾建议秦穰侯,趁楚、赵两国军队还没赶到大梁,尽早让魏国献上绎地、安邑,与魏国讲和。秦穰侯接受了须贾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译文:
(2)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译文:
14.须贾告诉秦穰侯,秦国若接受魏国用少割土地来讲和,可以获得哪些好处 (3分)
10.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乎三梁”表地点,是“战胜”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D两项。 “故国”是“破”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1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项,第一个“国”,国家,句意:燕国、赵国之所以保全了国家、拥有强有力的军队。第二个“国”,国都,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两句中的“国”字含义不同。 B项,第一个“以为”,认为,句意:臣下认为可以效法燕国、赵国。 第二个“以为”,把……当作,句意:向南攻取南边的百越之地,把它设置为桂林郡、象郡。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C项,正确。D项,两个“尝”都是“曾经”的意思。句意分别为:况且您曾经割取过晋国土地;我曾经整天地想。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12.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A 项,“是为了让秦穰侯了解魏国已知道秦国的贪心”错误,须贾表明魏国要效法燕、赵两国不割让土地的做法,是为了让秦穰侯接受讲和而退兵。
13.(1)现在又打败了芒卯,攻进了北宅,这不只是要进攻大梁,而且要胁迫大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 (重点词语“走”“劫”“必”各1分,句意完整1分)
(2)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 (重点词语“讲”“质”“欺”各1分,句意完整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重点词语:“走”,打败,使……逃跑;“劫”,胁迫;“必”,一定。
(2)重点词语:“讲”,讲和;“质”,人质;“欺”,被欺骗。
14.①楚、赵、魏三国合纵联盟被拆散,秦国可以从容选择盟国;②秦国不受任何损失就可以达到围攻大梁的目的。(每点1.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可知,楚、赵、魏三国合纵联盟被拆散,秦国可以从容选择盟国;由原文“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道,几尽故宋,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可知,秦国不受任何损失就可以达到围攻大梁的目的。
参考译文:
秦军在华阳打败了魏军,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 须贾替魏国对秦穰侯说:“臣下听说魏国大臣、父老兄弟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讨伐赵国,在三梁打了胜仗,十万大军攻克邯郸,赵国没有割让土地,邯郸仍然重新得到归还。 齐国人进攻燕国,杀死了子之,攻破了燕国,燕国没有割让土地,后来重新恢复了国家。燕国、赵国之所以保全了国家、拥有强有力的军队,而且没有割让土地给其他诸侯国,是因为它们能够忍受艰难而重视土地的外流。 宋国、中山国几次被攻伐,几次割让土地,而它们也就随着土地的割让而灭亡了。 臣下认为可以效法燕国、赵国,但宋国、中山国的举动可以不去做。 秦国是贪婪凶暴的国家,没有它所亲近的国家,蚕食魏国,侵吞晋国,战胜韩将暴鸢,魏国割让八县土地,土地还没有完全交收而秦国军队又出兵攻打了。 秦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打败了芒卯,攻进了北宅,这不只是要进攻大梁,而且要胁迫大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大王避开楚国、赵国去讲和,楚国、赵国的人恼怒而同大王争着讨好秦国,秦国一定接受他们。 秦国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那么魏国想要不被灭亡也不能做到了。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与秦国讲和。 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这是臣下在魏国听到的,希望您以此来考虑国事。《周书》说:‘天命没有常规。’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次降临。 战胜暴鸢而割得了八县土地,这不是由于兵力精锐,也不是由于计谋的精细,这是上天的宠幸太多了。现在又打败了芒卯,进入了北宅,围攻大梁,这是认为上天的宠幸是正常的,聪明人却不这么看。 臣下听说魏国召集它的近百个县的所有精兵,来留戍大梁,臣下认为不下三十万人。 用三十万人的军队来守卫几十丈高的城墙,臣下认为即使是商汤王、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轻率背离楚国、赵国的军队,越过几十丈高的城墙,去攻打三十万的军队,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认为从天下初分的时候到现在,不曾有过。进攻了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陶邑一定会被灭掉,那么就前功尽弃了。 现在魏国刚刚有所疑惑,可以让魏国少割一些土地,以便收拢魏国。 希望您趁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赶快用少得土地的办法来拉拢魏国。 魏国刚刚产生疑虑,而能够用少割让土地来讲和,一定很想这样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国、赵国恼怒魏国先于自己与秦国讲和,一定争相讨好秦国,合纵联盟就这样被拆散了,您在这之后就可以从楚、赵、魏之中从容地选择盟国了。 况且您曾经割取过晋国土地,何必用兵呢 不用军队就让魏国献上绎地、安邑,又替陶邑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占尽了昔日宋国的土地,秦国军队不受损失,您就控制了这些地方,想求得的东西,什么没得到呢 想要做的事,什么没做到呢 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冒险。”穰侯说:“好。”于是解除了对大梁的围困。
浙江省台温联谊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 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 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问于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 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 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
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 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 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 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 ”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节选自《国语·晋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B.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C.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D.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斧钺,斧和钺,古代两种兵器,用于斩刑,借指重刑,这里指执掌刑法的职位。
B.吾子,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一般用于男子之间;其中“子”是对人的尊称。
C.典刑,文中指接受死刑,与《窦娥冤》中“今日赴法场典刑”的“典刑”相同。
D.则,榜样,如“以身作则”,文中是动词,指将某人视为榜样,即遵从、效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未解决,宣子先后问计于伯华、孙林甫、祁奚、籍偃、叔鱼,又得叔向、司马侯进谏,最终经訾祏劝谏与和大夫和好。
B.孙林甫说他客居晋国,就是来事奉宣子的,只等待着为宣子做事;张老说他是从军事上辅佐宣子的,如果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自己就不知道了。
C.祁奚对宣子说自己是宣子的下属,如果给宣子办私事,那么恐怕宣子表面上应承,内心却要憎恨他;籍偃说听命于张孟,不能越过张孟擅自行动。
D.叔鱼说愿意替宣子杀和大夫;叔向对宣子推荐了訾祏;司马侯认为宣子不应该对和大夫恼怒,而更应该忧虑诸侯对晋国有二心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4分)
(2)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 (4分)
14.訾祏劝谏范宣子不能与和大夫争田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10. A 【解析】从语意来看,“焉”是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应断在上句,排除 B、C项;如将“焉”理解为“怎么”,那么“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就应该理解为“如果您有心对外用兵,怎么可以把我召来询问呢”,和前文“赤也/外事也”相矛盾,不合逻辑。 从结构来看,“外有军”(国家对外有军事)与“内有事”(对内有政事)相应,排除C、D项。
11. C 【解析】“典刑”在文中指常规,“典”,常道,准则;“刑”,通“型”,法式,典范,榜样。
12. C 【解析】“宣子的下属”错,原文说“君官”,意为国君的官,即为国君服务的官员。
13.(1)公族中有不恭敬的事,公室中有不公正(或“违逆”)的事,朝廷里的事不正当,大夫贪得无厌,这是我的罪过。 (“回”“邪”各1分,“是……也”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2)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向大夫们问遍了,仍旧没有解决,为什么不去询访訾祏 (“宁”“决”“盍”各1分,句意1分)
14.①范宣子应效法先辈尽心国事,建功立业;②范宣子仰赖先辈功劳享受禄位,国内外太平无事,不可制造事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讼田地的边界,很久没有解决争端。宣子想攻打他,向伯华询问。伯华说:“国家对外有军事行动,对内有政事。我是管对外军事行动的,不敢侵犯职权干涉内政。如果您有心对外用兵,可以把我召来询问。”问到孙林甫,孙林甫说:“我是客居晋国的人,是事奉您的,只等待着为您做事。”问到张老,张老说:“我从军事上辅佐您,不是军事问题,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问到祁奚,祁奚说:“公族中有不恭敬的事,公室中有不公正的事,朝廷里的事不正当,大夫贪得无厌,这是我的罪过。如果作为国君的官而给您办私事,那么恐怕您表面上应承我,而内心却要憎恨我。”问到籍偃,籍偃说:“我是为张孟执掌刑法的,每天都听他的命令,如果是他的命令,又怎能有二心呢 丢开他的命令而擅自行动,那也就违反了您的命令。”问到叔鱼,叔鱼说:“等我替你杀了他。”
叔向听说这件事后,去见宣子说:“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向大夫们问遍了,仍旧没有解决,为什么不去询访訾祏 訾祏的确正直而且知识渊博,正直就能公正地分辨是非,知识渊博就能上下进行比较,而且他又是您的老家臣。我听说国家发生大事,一定要遵循常规,还要寻访咨询年老的长者,然后才能行动。”司马侯来进见宣子,说:“我听说您对和大夫很恼怒,我认为这不是真的。诸侯们对晋国有二心,您不忧虑这个,反而恼怒和大夫,这不是您应该做的。”
宣子问到訾祏,訾祏回答说:“从前隰叔子躲避周难到了晋国,生下子舆当了法官,整肃朝政,朝廷没有奸佞的官员;当了司空,整肃国家,国家没有败坏的功业。传到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诸侯没有二心。等做了卿,辅佐成公、景公,军队中没有败坏的政事。及至做了景公的军师,官居太傅,端正刑法,汇合训导的法规,国中没有奸刁的百姓,后人可以遵从效法,因此受封随、范二邑。到范文子时,完成了晋、楚的会盟,加深了兄弟国家间的友谊,使各国之间没有嫌隙,因此受封郇、栎二邑。现在您继承了职位,在朝中没有奸诈的行为,国内没有邪恶的百姓,此时四方没有灾害,又没有外患内忧,仰赖着三位先辈的功劳享受禄位。如今国家太平无事,您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 ”宣子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多给和大夫田地与他和好。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 ”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 ”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 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 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 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已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 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 齐大胜燕,子之亡。
(节选自《战国策·燕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B.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C.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D.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信,信任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信”含义相同。
B.相,指古代辅佐君主的大臣,与《论语·侍坐》“愿为小相焉”的“相”字含义不同。
C.属,意思是托付,与《赤壁赋》“举匏樽以相属”的“属”字含义不相同。
D.都,指大邑、城市,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都”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代替齐国到燕国出使,借燕王哙打听齐宣王的机会,对燕王哙说齐宣王不可能称霸,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其目的是让燕王哙重用子之。
B.鹿毛寿建议燕王哙让出王权给子之,说尧让出天下而许由不接受,结果尧得美名;如果让出王权而子之一定也不敢接受,燕王哙也会得到美名。
C.有人建议燕王哙,说禹让启做伯益的官吏,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却让启自己夺取天下;现在把王权交给子之,实际上是让太子执政。
D.燕王哙听从劝告,把王权让给了贤臣子之,并表现出对他的充分信任,但是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却争权夺势,引来齐国相攻,给燕国带来了灾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4分)
(2)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 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4分)
14.燕国为什么会被齐国打败 请简要说明。(3分)
10. A 【解析】从语境来看,不是燕王哙立苏秦为王之后,燕王哙死于齐,故“苏秦”前断,排除 C、D项;从语法来看,第二个“死”的主语应为“苏秦”,“及苏秦死”做“齐宣王复用苏代”的时间状语,排除 B、C项。
11. A 【解析】A.《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信”字含义为诚信;B.“今王以国让相子之”的“相”为古代辅佐君主的大臣,《论语·侍坐》“愿为小相焉”的“相”为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做赞礼和司仪的人;C.“今王言属国子之”的“属”字含义为托付,《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属”字此处为敬酒;D项,“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都”字含义均为大邑、城市。
12. D 【解析】从“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看,子之不是贤臣,而是乱臣。
13.(1)子之面向南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断。 (“南面”“听政”“顾”各1分,句意1分)
(2)寡人的国家太小,不能为您前后奔走。 虽然这样,还是愿意听从太子的命令。 (“先后”“虽然”“唯 所以令之”各1分,句意1分)
14.①燕国因燕王哙让出王位而大乱,百姓怨恨;②太子平、将军市被与子之混乱相攻,百姓人心离散;③齐国进攻时,燕国士兵不愿打仗,连城门都不关,燕王哙被杀死。(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燕王哙嗣位以后,苏秦在齐国被杀。苏秦在燕国的时候,曾与燕国的相国子之结为亲家,并且苏代与子之也很有交情。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
苏代替齐国到燕国出使,燕王问苏代说:“齐宣王怎么样 ”苏代说:“一定不能称霸。”燕王说:“为什么 ”苏代回答说:“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苏代想以此激发燕王,让燕王重用子之。从此燕王更加信任子之。 子之于是送给苏代百金,听从苏代的驱使。
鹿毛寿对燕王说:“不如把国家的权力让给子之。人们称尧为贤者,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这样尧就有让位天下的美名,实际上并没有失掉天下。 现在大王把国家让给相国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就有了同尧一样的品行。”燕王于是把整个国家的权力都交托给子之,子之的权势更大了。
又有人对燕王说:“禹传位给伯益,让启做伯益的官吏,等到禹老的时候,认为启不能统治天下,就把国家的大权传给了伯益。启和他的党羽杀死了伯益,夺取了天下,这样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伯益,而实际上是让启自己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而那些官吏没有不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把国家交给了子之,而实际上是太子执政。”燕王于是收回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吏的大印,把这些大印交给子之。子之面向南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断。
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恐惧痛恨。 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划,准备攻击子之。 储子对齐宣王说:“趁此时机进攻燕国,一定能攻破燕国。”齐宣王于是派人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在商议大事,准备废除私权确立公理,整顿君臣大义,端正父子之位。 寡人的国家太小,不能为您前后奔走。 虽然这样,还是愿意听从太子的命令。”
太子平于是计数党徒,聚集人众,将军市被围攻公宫,攻打子之,没有攻下。 将军市被又和百姓一道攻打太子平。后来将军市被被杀死示众,燕国国内的动乱持续了几个月,死去的人达几万人之多。 燕国人都恐惧痛恨,百姓人心离散。
孟轲对齐宣王说:“如今攻打燕国,这是建立武功的时机,不可失掉。”齐王于是派章子率领齐国五座城的军队,依靠齐国北部的百姓进攻燕国。 燕国士兵不愿打仗,连城门都不关,燕王哙被杀死。 齐国大胜燕国,子之也被杀死了。
浙江省七校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盛王创业,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不如是,不足以为一代宗臣。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书》,可考也。
汉萧何佐高祖,其始入关,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以周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 高祖失职为汉王,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 此刘氏兴亡至计也。 进韩信为大将,使当一面,定魏、赵、燕、齐。 高祖得颛心与楚角,无此顾忧。 且死,引曹参代己,而画一之法成;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 四百年基业,此焉肇之。
唐房玄龄佐太宗,初在秦府,已独收人物致幕下,与诸将密相申结,引杜如晦与参筹帷。及为宰相,粲然兴起治功,以州县成天下之治,以租庸调天下之财,以八百府、十六卫本天下之兵,以谏争付王、魏,以兵事付靖、勣,御夷狄有道,用贤材有术。三百年基业,此焉肇之。其后制节度使而州县之治坏,更二税法而租庸之理坏,变府兵为彌骑、诸卫为神策而军政坏,虽有名臣良辅,不能救也。
赵韩王佐艺祖,监方镇之势,削支郡以损其强,置转运、通判使掌钱谷以夺其富,参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党,禄诸大功臣于环卫而不付以兵,则天下骁锐于殿岩而不使外重。 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
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唯房公之亡未十年,以其子故,夺袭爵、停配享,讫唐之世不复续,唐家亦少恩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七·佐命元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B.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C.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D.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硕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谓一时之相尔/萧之孙有罪/及无子凡六绝国/汉辄绍封之/国朝褒录韩王苗裔/未尝或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秦,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后用以称陕西、巴蜀一带。
B.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唐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
C.殿岩,宫殿上和石陛下,谓天子歇宿或君臣见面之处。文中代指京师重地。
D.配享,同“配飨”,指贤人或有功于国家文化的人,附祀于朝,同受祭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辅佐高祖刚进关中,就将秦的律令、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收集起来,认真研究,以便了解当时天下要塞以及百姓户口等情况。
B.萧何临死之际,引荐曹参代替自己为丞相,使汉初制订的一系列的法令完整统一且稳定地延续下去。后有成语“萧规曹随”。
C.房玄龄最初在秦王府,就吸收了很多有才干的人物;在争夺皇位斗争中,他让李世民秘密结交诸将,又引荐杜如晦参与运筹帷幄。
D.赵普把那些功臣宿将集中到中央,只给他们些虚职;把天下骁勇善战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京师,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 四百年基业,此焉肇之。 (4分)
(2)建法立制,审官用人,一切施为,至于今是赖。(4分)
14.文章开篇说“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3分)
10. B 【解析】“代天”与“理物”结构相同,中间不可断开;“有罪”及“无子”是并列短语,不可断开;“国朝”是“褒录”的主语,不可断开。 仅 B项全部正确。
11. A 【解析】 “陕西、巴蜀一带”错,应该是“陕西、关中一带”。
12. C 【解析】 “他让李世民秘密结交诸将”错,是房玄龄自己结交。
13.(1)(萧何)与百姓约法三章来废除秦朝的暴政,安抚百姓来申明汉朝之德。可以说汉代四百年的基业,是从此创建的。 (“拊”“肇”各1分,句意2分)
(2)建立法制制度,考察任用官吏,他的一切作为,直到今天我朝还依赖这些。 (“施为”1分,“至于今是赖”句式1分,句意2分)
14.道理:杰出的辅佐之臣在辅佐帝王成就帝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作用巨大。 (2分)目的:借古讽今,提醒宋王朝善待辅佐之臣及其后人。(1分)
【参考译文】
盛世有德的帝王创业之时,必须有同心同德的杰出的辅佐之臣,成就能使一代王朝长治久安的计策,如果不这样,就不足称为一代杰出的大臣。 伊尹、周公的事迹可以从《诗经》《尚书》中考知。
汉代萧何辅佐汉高祖,他们才进入关中,萧何就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中的律令图册收集起来,以便详细了解当时天下的要塞,全国户口的多少,强弱之所在,百姓的疾苦。 汉高祖最初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后,想攻打项羽,大将周勃、灌婴、樊哙都支持他的想法,而萧何独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现在我们军队不如项羽,已是百战百败了,我希望大王您先称王汉中,夺取巴蜀之地作为后方,然后收复关中。”汉王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是刘氏兴亡的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萧何又推荐韩信为大将,让他独当一面,平定了魏、赵、燕、齐等国。 使汉高祖刘邦得以专心与楚项羽决战,无后顾之忧。 萧何将死时,引荐曹参代替自己为丞相,使汉初政策较为稳定地执行下去;萧何与百姓约法三章来废除秦朝的暴政,安抚百姓来申明汉朝之德。 可以说汉代四百年的基业,是从此创建的。
唐代房玄龄辅佐唐太宗也是如此,房玄龄最初在秦王李世民府,已经吸收很多有才干的人物到秦王幕下,他为秦王与诸将秘密交结,又引荐杜如晦参与运筹帷幄。等到房玄龄担任宰相时,使国家治理成效显著,凭地方州县促成天下太平,用租庸之制使天下财阜殷丰,用八百府、十六卫的府兵制作为国家的基本军制,他又把谏诤的职责交付给王硅、魏征,把兵权托付给李靖、李勣,他抵御夷狄之族、任用贤才都很有办法。 可以说唐朝三百年的基业是房玄龄创建的。后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从而破坏了地方上州县的安定,变租庸调制为二税法使国家财政受到影响,改府兵为彍骑、诸卫为神策军,使原来的军政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唐王朝虽有名臣良辅,也难以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大宋朝韩王赵普辅佐太祖也是如此,为了控制方镇,削减方镇的地盘来抑制其势力,设置转运使、通判等官职掌握地方财权来使地方无财力与中央抗衡,又命京官为地方的知州、知县来使地方官不能结党营私,把那些功臣宿将集中到中央而不让他们掌握军权,把天下的骁勇军队都集中在京师而不使地方拥兵自重。建立法制制度,考察任用官吏,他的一切作为,直到今天我朝还依赖这些。
这三位君子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光明正大者,历代都有,这就是所说的一时之良相。萧何的孙子有罪且无后代,传六世而国绝,汉朝就继续封他的后人,我大宋朝对韩王赵普的后代也很照顾,从不曾忘却。只有房玄龄死后不到十年,因其子犯罪,被收回封爵,停止其在宗庙中配享的特权,到唐亡为止也没有续封其后人,唐王朝对功臣的恩惠也太少了。
浙江省2024届高三新高考研究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不能极远视四垂,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曰: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小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③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选自唐·元结《恶圆》)
材料二: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长老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曰:“向夫子曲全其欢,道然也,苟为尔乎?”元子曰:“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吾苟全一欢于邻里,无恶然可也。”
东邑有全直④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昏鄙恶辞也。吾辈全直三十年,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曲步以便往,曲视以回目,犹患于古人。古人有恶曲者,不曲臂以取物,不曲膝以便坐,见天下有曲于君、曲于民、曲于鬼神者,往劫而死之。今元次山苟曲言貌,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⑤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强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于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义偕显,岂有钟鼎不入门、权位不在己乎?呜呼!曲为之,小为大之渐,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繇⑥乎!”
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由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选自唐·元结《恶曲》)
【注】①元子,作者元结自称,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旧指衙门里的差役。地位低下,因穿黑色衣服,故名。③季川:元结的堂弟。④全直:固守正直之道。⑤慁:hùn,混乱。⑥繇:通“由”,经由。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次山A奈何B任造C圆转之器D恣令E悦媚F婴儿G小喜之H长必好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悦婴儿”一句中的“悦”与“悦亲戚之情话”一句中的“悦”意思都是“使……快乐”,两者用法相同。
B. “圆以趋时”一句中,趋,指趋向,迎合,与常用成语“趋炎附势”中的“趋”词义相同,且都带有贬义色彩。
C. 长老,我国古代对乡村中德高望重老年人的敬称,《乡土中国》中所言“长老统治”中“长老”也是此意。
D. 钟鼎,指击钟列鼎而食,这里运用借代手法,借指荣华富贵,《红楼梦》中所写“钟鼎之家”,意思和用法与之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结的朋友公植认为“方正”是作人的准则,让小儿玩“圆转之器”,便有鼓励他将来为人圆滑之嫌,因此他不仅烧掉了这“圆转之器”,还引古人之言严责元结。
B. 《恶曲》篇中“全直之士”其实是一个虚伪之人,他先怒责元结的说辞,之后吹嘘自身“全直三十年未尝曲”,以此表明自己对曲己意而求他欢的憎恶,对直道的恪守。
C. 《恶圆》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市侩之道;《恶曲》篇则严斥了当时世风中曲己以求名利权位之举:二者皆是借题发挥,针砭时弊,以小见大。
D. 结构上,两篇短文都是由日常生活小事说起,寓事理于生活小事之中,叙事简洁,说理委婉,叙议结合,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事理相生,表现了高超的论说技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圆不预,非圆不,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2)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
14. 友人公植批评元子“圆”,全直之士批评元子“曲”,运用了相同的逻辑艺术,试简析。
【答案】10. DGH
11. A 12. B
13. (1)不圆滑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2)叔盈如果看到我委曲自己的心意来炫耀财富,委曲自己的行为来希图名声地位,那就应当批评我。
14. 都运用了归纳逻辑。公植看到婴儿从小就喜欢圆,推出长大必定爱好圆;由元子喜欢婴儿玩圆,推出其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进而得出本人可能就是一个圆滑之人的结论。全直之士由元子一次小小的曲从而推出由小到大的无限曲从,最后推出其可能成为一个奸诈邪恶、穷凶极恶的人的结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大必定爱好圆。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圆转之器”做“造”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
“恣令悦媚婴儿”,“婴儿”做“悦媚”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其后断G处开;
“小喜之”“长必好之”,“小”“长”对应,各作主语,“之”做“喜”“好”的宾语,在其后H处断开。
故DG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使动用法,使……快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句意: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使(引逗)婴儿高兴。/以亲戚们的知心话为喜悦。
B.正确。句意:圆滑迎合时俗。/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虚伪之人”错误,文章讽刺了谄媚邪佞之流,“全直之士”并非虚伪之人,而是作者着力歌颂的对象,因此“吹嘘”一词也不当。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圆滑的事;“预”,参与;“其”,大概;“刑”,刺杀。
(2)“徇”,炫耀;“曲”,委曲;“希”,希图;“过”,批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小喜之,长必好之……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公植由婴儿爱玩儿圆的特殊现象,推出其长大必定爱好圆;由元子喜欢婴儿玩圆,推出其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进而得出本人可能就是一个圆滑之人的结论;
“全直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约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昏鄙恶辞也……若能苟曲于邻里,强全一欢,岂不能苟曲于乡县……曲为之,小为大之渐,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繇乎”,全直之士由元子一次小小的曲从而推出由小到大的无限曲从,最后推出其可能成为一个奸诈邪恶、穷凶极恶的人的结论。
以上两人都由特殊现象推出一系列相关情况,得出相关结论,都运用了归纳逻辑。
参考译文:
材料一: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方正而为奴仆,不可圆滑而为卿相;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圆的。’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我也讨厌。’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大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材料二:我常常跟同乡人聚会,勉强迁就、成全当时大家的欢乐,以此来顺应乡里长者们的心意。回到泉上的时候,叔盈问我道:“先前先生勉强迁就、成全他们的欢乐,从道理上说是对的,您是暂且这样做吧?”我说:“叔盈如果看到我委曲自己的心意来炫耀财富,委曲自己的行为来希图名声地位,那就应当批评我。我暂且对乡人成全一时之欢,你不厌恶我就行了。”
城东有一个固守正直之道的读书人,听到了我回答叔盈的话,惊恐地说:“我听说元结约集他的门徒说不要厌恶我的小小的曲从,这真是糊涂浅薄可恶的话。我们这些人固守正直之道三十年,从未用勉强迁就的语气来婉转地说话,从未用勉强迁就的言辞来表达心意,从未用勉强迁就的脚步来便于前行,从未用勉强迁就的目光来四顾,比起古人来依然担忧不已。古代有厌恶勉强迁就的人,他们不会弯曲手臂来取东西,不会弯曲膝盖来便于坐下,一旦看到有对国君勉强迁就、对百姓勉强迁就、对鬼神勉强迁就的人,就前去胁迫他们,而后使他们死去。如今元结苟且曲从言语和脸色,勉强迁就来成全一时之欢,还自以为没有丧失自己的正直,这真是胡言乱语呀!如果对乡邻苟且曲从,勉强迁就来成全一时之欢,难道不会对全乡全县的人苟且曲从,来成全自己的言行?如果对全乡全县的人苟且曲从,难道不会对国家苟且曲从,来彰显自己的名声荣誉?如果对国家苟且曲从,难道不会对天下人苟且曲从,来张扬自己的品德和仁义?如果言行、名誉、德义全都彰显了,怎么会有富贵荣华不入家门、权势高位不属于自己的情形呢?”唉呀!曲从他人来做人做事,小小的曲从就会渐渐演变成大大的曲从,曲从他人来做人做事,有什么不能做的呢?奸诈邪恶的人穷凶极恶就是由此而来的呀!”
我听了后,赞叹道:“我因为脸色曲从乡人,以成全一时之欢,固守正直之道的君子就像这样地厌恶我。如果有超过我这样做的人,拿什么来自求免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