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 名称 《心理健康与 职业生涯》 服务专业 授课班级授课 类型 授课教师 授课地点授课 内容 珍视亲情 学会感恩 学时授课 内容 分析 1.授课内容分析 本次授课内容由课导语和两框四目组成,其中课导语概述了亲情的重要作用,点明了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两框内容第一框“浓浓亲情 相伴一生”包含了“相伴一生的亲情”和“我和我的父母”两目;第二框“理解父母,学会感恩”包含了“珍视亲情,理解父母”和“心怀感恩,让爱生爱”两目。 两框内容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侧重从认知和情感体验角度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的重要作用,了解亲子关系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 提升学生为营造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努力的动力;第二框侧重从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化解亲子冲突,增进亲子之间理解和信任,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父母。两框内容联系紧密,以此递进,引导学生维护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感悟亲情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的博大与深厚,学会理解和感恩父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授课内容创新点 (1)根据我们提出的教育教学思路,在此次授课中,我们还是按照教材中“学以致用”活动任务一以“如何对待长辈的唠叨”为议题活动设置要求, 感知亲情的重要作用, 探讨怎样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让学生学会理解和感恩父母。寓活动于课程内容之中,不再单独安排课时组织开展相应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重难点与授课主题,丰富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2)在此次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我们有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最新要求, 在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基础上,并适当参照中职统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感悟道德力量”中“第2课 让美德照亮幸福人生”“第二框做守家庭美德的好成员”内容学习要求,适当融入其中关于家庭美德基本内涵的一些内容,来系统设计了此次课程。从增进情感认知和提升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让学生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注重”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传承并弘扬新时代家庭美德,引导学生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塑造美好心灵。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也要学会运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坚持系统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职思想政治四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好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勇于“跨界”,善于融合,敢于创新,着力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善用大思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步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联网等不同教育阵地在课程教学中的协同作用,整合育人资源, 形成育人合力, 创新育人机制,努力打造家校社联动的新型育人模式,共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努力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奋斗者。 3.学时安排建议 在学时安排上,第一框建议1学时,第二框建议2学时, 教师可根据自身教育教学要求适当进行调整。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2.教学难点 学会化解亲子冲突,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学情 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行为心理问题时,如何通过父母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如遇到困惑时,可以向父母进行倾诉,得到他们的安慰与建议;如在遇到挫折时, 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将会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抗逆能力,并以此来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这些都对本节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学生认知态度分析 从第三单元整体内容设计来看,主要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作为建构此次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让学生学会与父母、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乐于交往,能够自觉抵制校园欺凌、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发挥好家庭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家校社联动的新型育人模式,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在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对于这一点,前面的内容模块相对来讲还是较为独立一些, 如何面对亲子相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需要通过本次系统性课程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在认知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转变。 3.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分析 从学生兴趣来看,处在青春期的他们都渴望进一步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来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些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发展需求来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 就有什么样的人。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父母,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 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教学 整体 设计 思路 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本次授课内容,我们以“如何对待长辈的唠叨”为议题,共设置两个教学环节,即“一封信,品读亲情之贵”、“一种爱,滋养人生之路”和“一生情,感念父母之恩”。其中,教学环节1对应第一框(浓浓亲情,相伴一生)内容;教学环节2对应第二框第一目(珍视亲情,理解父母)内容;教学环节3对应第二框第二目(心怀感恩,让爱生爱)内容。 同时,我们将政治认同、健全人格、公共参与三个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尊重长辈,学会维系和谐的亲子关系,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家庭成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 提升精神境界。2.教学方法应用 本次授课运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寓活动于课程内容之中, 运用鲜活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活动体验法和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详细分析问题后,寻找解决方案。在情境体验、问题辨析、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科内容有明确的落点,使学生能够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化解亲子冲突,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逐步提高维系和谐亲子关系的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幸福,为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身努力!3.学科 核心素 养融入 策略 学科 核心 素养 (1) 政治认同; (2)健全人格; (3)公共参与。主要 融入 内容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2) 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3) 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 (4)感恩父母的方法。主要 融入 方式 (1) 案例融入; (2) 角色扮演; (3)实践活动。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亲子关系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 (2) 掌握新时代家庭美德的基本内涵; (3)了解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 2.能力目标 (1) 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2)学会理解、尊重父母和其他长辈,正确看待和处理亲子冲突,提高维系和谐亲子关系的能力; (3)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 逐步养成感恩的品质, 能够珍惜亲情,践行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和其他长辈, 增强自身责任感,建设家庭,服务社会, 贡献国家。 3.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 通过在导入环节和教学第一环节引用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有关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给父亲的一封拜寿信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2)健全人格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理解父母,学会有效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与父母和谐相处, 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提高维护和谐亲子关系的能力。 (3) 公共参与 通过“爱的表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与体会在成长过程中家人对自己的辛苦付出,使其学会感恩父母,主动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做一个既懂得爱又有能力去爱的人。教学实施议题:“如何对待长辈的唠叨”(3学时)教学 导入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接下来,我们就以“如何对待长辈的唠叨”为议题,一起去感知这唠叨背后浓浓的关爱之情,体悟亲情的重要作用,探讨怎样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让我们更加懂得理解和感恩父母,使家不仅成为身体休息之所,而且也要成为心灵安放之地。主要 教学 内容 环节 设置 1.一封信, 品读亲情之贵(1学时) 教师活动: 【展示案例】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父亲习仲勋88岁寿宴时,写给父亲的一封拜寿信案例。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 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给我最深印象的大约如下几点:一是学父亲做人。父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志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为您为人坦诚、忠厚。您曾教诲我,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 并一以贯之, 这正像毛泽东说的,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二是学父亲做事。父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辈与父亲相比, 太过平庸, 汗颜不已。但更令我们感动的, 是父亲从不居功, 从不张扬, 对自己的辉煌业绩视如烟云。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风范,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 还是极左路线时期; 无论是受人诬陷, 还是身处逆境, 您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 永远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上喊我们是“狗崽子”的年代,我就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父亲。历史已经证明,您是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 热爱革命战友, 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 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 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创始问题情境】 结合课程内容及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传承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思考父母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这些品质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知识呈现】 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1)亲情是深吸健康成长的保障; (2)亲情是规划未来人生的动力。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课前自主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相关论述。 【思考分享】 结合老师所展示案例与课程内容,进行问题思考, 回答老师提问,并与大家分享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在自己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划中所产生的影响。 【感受领悟】 落实主干知识,深化知识理解应用,并学习父母身上优秀品质,在 实际工作生活中进行落实。设计意图: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给父亲的一封拜寿信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2.一种爱,滋养人生之路(1学时) 教师活动: 【课前准备】 (1)布置任务, 根据教材“阅读与思考”中呈现的父母“唠叨”的日常话语,按照分组情况,要求每组同学选取其中1-2个,自行设置日常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可在课前通过电话咨询等方式,向学生家长了解在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孩子所采取的态度,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进行科学引导。 【角色扮演】 按照课前安排,邀请每组同学扮演父母进行表演。 【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和表演过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出现过这样的话语吗 ”,并请扮演“父母”和“子女”的同学在分享自己“唠叨”时和听到“唠叨”时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做好记录, 时刻注意把握课堂讨论主线,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体谅父母的“唠叨”行为,珍惜亲情的可贵。 【知识呈现】 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 (1) 珍惜亲情, 尊重父母; (2) 反躬自省, 理解父母; (3) 换位思考, 体谅父母; (4) 坦诚沟通, 信赖父母。 【活动总结】 同学们,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其实“唠叨”的根源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我的关爱、关心、关怀,是他们对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也是他们想走进我们、了解我们的表现。他们对我们的爱越多,越能为我们的人生成长,提供更多丰富的精神营养。所以, 对于他们的“唠叨”我们要更加多一份尊重与理解,有效化解彼此之间的冲突,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让爱的阳光一路播撒。活动结束后,将学生表演过程中的活动视频、活动照片等放进“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按照老师课前活动安排要求,进行角色扮演各项活动准备,并熟悉课程内容。【角色扮演】 进行角色扮演,并通过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生活场景,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分享表演感受, 理解父母“唠叨”所传达的关心和爱意。 【感受领悟】 落实本次课程全部主干知识,深化知识理解应用,学会换位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理解父母,学会有效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与父母和谐相处,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提高维护和谐亲子关系的能力。3.一生情,感念父母之恩(1学时) 教师活动: 【课前准备】 让学生熟悉课程内容,按照教材“启思导行”要求, 按时完成内容填写并提交,最少填写3-5条, 课堂上按照分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 序号 家人对我们的付出 向家人表达我们的爱12345【课堂活动】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填写内容,进行分享,在增强班级感恩氛围的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常怀感恩之心,践行感恩之举。 【知识呈现】 感恩、孝敬父母的方法 (1) 饮水思源, 感恩父母; (2)行胜于言, 孝敬父母; (3) 珍惜亲情,回报父母。 【活动总结】 用爱表达,用情感受,至此,我们此次课程内容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在未来成长之路上,能源源不断获得来自家庭的关心、温暖与鼓励,提高我们爱己、孝亲、待人的能力,保持良善,传承美德, 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既懂得爱又有能力去爱的人, 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中展现我们的风采, 做出我们的贡献! 活动结束后,将学生所填写的“爱的表达”清单、活动照片等放进“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启思导行”栏目内容的填写并按时提交。 序号 家人对我们的付出 向家人表达我们的爱1 为我们提供一日三餐提供可 对父母的厨艺表示赞赏,并主动口的饭菜 分担家务2 节假日带我们亲近大自然 在旅途中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3 为我们精心准备生日礼物 给父母一个拥抱4 遇到困难时, 与我们一起面 对 对父母的帮助要及时说感谢5 放学下雨时,按时接我们回家 与父母分享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参与活动】 结合自己所填写内容,根据老师安排, 进行内容分享。 【感受领悟】 落实本次课程全部主干知识,深化知识理解应用, 学会换位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爱的表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与体会在成长过程中家人对自己的辛苦付出,使其学会感恩父母,主动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做一个既懂得爱又有能力去爱的人。教学 小结 本次课程内容通过按照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共设置“一封信,品读亲情之贵”、“一种爱,滋养人生之路”和“一生情,感念父母之恩”三个教学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父母、尊重长辈, 感悟亲情对自我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实践活动和案例引入等方式,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相互融合,让学生了解亲子关系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 正确看待和处理亲子冲突,掌握感恩父母的方法,逐步养成感恩的品质,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和其他长辈,做一个既懂得爱又有能力去爱的人,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教学 评价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1.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此次课程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课堂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问题; 2.小组合作、分工充分; 3.在“角色扮演”中表现较为突出,分享内容对同学们有效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课前能够积极进行资料收集,认真填写“爱的表达”表格内容,其向家人表达爱的方式符合课程内容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5.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能恰当地回应其他同学的观点; 6.分享自己观点时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语言优美, 所提供论据例证恰当; 7.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进行反思,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学 反思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维护家庭和睦、构建和谐家庭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本要求,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学生体悟亲情对个人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然也就成为了我们课程内容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这一目标,此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起点高 在此次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我们有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最新要求,在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基础上,并适当参照中职统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感悟道德力量”中“第2课 让美德照亮幸福人生”“第二框 做守家庭美德的好成员”内容学习要求,适当融入其中关于家庭美德基本内涵的一些内容,来系统设计了此次课程。从增进情感认知和提升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让学生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注重”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传承并弘扬新时代家庭美德,引导学生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塑造美好心灵。 二是有创新 在教学环节二“一种爱,滋养人生之路”授课过程中,我们首次尝试使用“角色扮演”这种形式,聚焦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特点导致容易出现亲子冲突这一现实问题,以父母的“唠叨”这一现象为切入点, 通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理解父母,学会有效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与父母和谐相处,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提高维护和谐亲子关系的能力。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也在促使我们思考面对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需要善用“大思政”,用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逐步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联网等不同教育阵地在课程教学中的协同作用,整合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创新育人机制,努力打造家校社联动的新型育人模式,共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努力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奋斗者。 三是内容实 从此次课程内容来看,我们更多的感受到这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家庭建设方面的一种汇聚与交流,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展现了课程内容的多元性。这其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有新时代家庭美德的基本内涵;既有在化解亲子冲突过程中西方的一些方法理论,又有我们中华文明在五年年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家规、家训,这些都是我们新时代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就需要思政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中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坚持系统观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向大家展示中华家文化的传统价值、时代风采、永恒魅力,让学生都能成为中华家文化的坚定学习者、传承者和弘扬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力量与智慧!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 虽然在此次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有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坚持守正创新,有效落实思想政治课程“知、信、行、达”课程性质与任务所要求,勇于“跨界”,善于融合,敢于创新,着力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真正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有温度的思政课和有高度的思政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