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通用技术》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 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用技术是一门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学科。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机时代直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技术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我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处处都要用到技术,例如我们手中拿的圆珠笔和钢笔就是多次技术改造的结果,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的电视机也是技术发明的成果。认识技术、善用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2、理解技术的历史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技术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技术应以人为本的理念。加深对技术的艺术美、技术美及文化性的理解,增强技术设计的道德责任观念。3、通过对设计原则的理解,形成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技术原则观。 教学内容分析: 本书第一章向同学们介绍了技术及其性质,以及科学、技术、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为了满足需求及愿望,人类不断地进行技术的发明和草新,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技术发展线索。技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出现环境污染、生态不罗衡、都市拥挤等新的问题。面对新的技术、新的问题,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分析、评判、整合这些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技术的设计与实践并最终解决问题,是我们学习这一章时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技术设计需要灵感,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基础,包括思想和情感、知识和方法等。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生,对生活中的技术产品,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了一定的评价意识和评价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已经理解了技术,只是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是感性的、不全面的。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认识技术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2.了解技术的的历史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难点:通过对技术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技术应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学主要由教师通过实物和多媒体手段设置学习情境,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设计原则知识并形成能力。以为主线案例,其他实物和图片为辅线案例,贯穿教学始终。教学准备:展示用的图片、其他技术产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倒入:老师:本节课我们学习《通用技术》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 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生物技术的发展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历程并驾齐驱。数千年前,世界各地的人们已陆续掌握了酿酒、制酱的发醉技术。今天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蓬勃发展。例如:在基因工程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测序获术获得粮食的基因图谱,为热食作物的抗病育种打下基础;在微生物工程领域,科学家用微生物技术进行土地改良,将环渤海地区的盐碱地打造成“渤海粮仓”;在干细脑领域,研究人员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随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科学家们运用显微胚胎注射技术,将沃尔巴克氏菌转染进蚊子体内,获得不能生育的雄蚊,通过将绝育雄蚊授放野外的方法有效控制登革热、寨卡病等蚊媒病,解决化学杀虫剂产生的污染环境、使蚊子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在生物能源领域,科研人员借助太阳光辅助,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研发出光电微生物燃料电池,有望解决传统电池污染环境的问题。导学思考生物获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白然环境带亲了什么影响 认识获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并选取身边的一项获术进行分析。一、技术与人的关系案例人工智能以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为核心,以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识别、物联网技术等为基础,在交通、医疗、安防、制造等领域迅地发展。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把人类从重复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还有可能影响人们的决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来预测人们的购物习惯,在人们需要购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建议;为用户量身打造日程安排表、健身建议及饮食餐单。在无人驾驶领域应用人工暂能,则可通过机器学习让无人驾驶汽车学习处理复杂的路面情况。在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准备或操作,还可识别、诊断疾病,并给出个性化的治疗建议。还有服务型机器人:客服机器人能够理解客户的问题和信息需求,利用网络信息和数据库给予回答;促销导购机器人可以替代商场员工售卖商品,减少人力。技术与人类密不可分。人类的需求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创造,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技术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开拓了人的智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保障了人们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思考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二、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情景共享自行车一方面以其便捷、环保等优势,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作为 一种融入城市生态的共享经济新形态,共享自行车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促使人们关注城市公共管理、共享经济等议题,培育公共文明和契约情神。思考了解共享自行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共享自行车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与同学交流你的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明和创新推动着技术的发展,而技术也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现在,技术已充分地渗透到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案例蒸汽机的发明与社会发展18世纪,英国人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对蒸汽机进行改度,最终发明了高效能蒸汽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械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驱动着纺织机、鼓风机,磨粉机、汽车和火车车轮的运转, 带动了纺织、印染、冶金、交通运输、采矿业的迅猛发展。从此,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蒸汽机诞生以前,人类劳动运用的动力主要是人力、畜力和水力。蒸汽机诞生以后,制造业(最重要的是棉纺织业)在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一批工业城镇,并使人口迅速从乡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中,人们利用集约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制造出大量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为整个社会的人口教量急剧增长创适了条件。这次变革是人们道常所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带领世界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思考(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了解蒸汽机发明及发展的历史背景,思考蒸汽机诞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2)蒸汽机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机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什么它们会推动社会发生巨大变动 三、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案例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跨越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敏感,一旦被破坏或干扰就很难恢复。野生动物保护,高原植被恢复,湿地、湖泊保护和冻土环境保护都是铁路建设中所面临的环保难题。为了解决环保难题,青藏铁路在设计建设中采取了大量措施,努力减轻和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个在建设施工期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并建立了工程环境监理制度的项目。青藏铁路在设计建设中坚持以下原则: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环境影响评价指导设计、施工、环境管理。设计线路时对穿过自然保护区的线路区段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尽量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倒如,在桥梁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的需要,共设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工程必须道过湖泊、湿地时,首选“以桥代路”方案;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线路对地表径流的切割影响,采用桥涵措施,保证地表径流对湿地水资源的补弃;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限定施工活动范围,尽量减少施工活动产生态环境的影响。青藏铁路在设计时还考虑了未来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运行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客车全部采用了全封闭的25T新型客车车体,实现了车内垃圾对外零排放。沿线车站采用了太阳能、电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运营后产生的各类垃圾也将集中收集堆放,定期运往高原下邻近城市垃圾场集中处理,使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从而使青藏铁路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绿色铁路。思考无论是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还是西成高铁,工程建设往往要面临环境对工程的限制,以及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如何着待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技术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包括现在、未来和过去的自然界。技术使人们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利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在利用自然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把握合理性,强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技术发展还帮助人们保护自然:抢救濒危动植物、防止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在促进人类的生产、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地球的青山、绿水和蓝天。例如,汽车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起了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努力寻找替代汽油、柴油的燃料,发展新能源汽车。立即行动查阅新能源汽车的资料,分析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人、社会、自然的影响,并在班级里交流。讨论、思考、形成小论文。每位同学组织一篇小作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展开!完成后,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分享。课后作业1.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试以某种技术的创新( 如集成电路的创新、基因编辑技术的创新等)为例,说明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改变人们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人们的安全健康、生活质量带来什么影响 2.试分析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对自然和社会产生的影响3.试分析培育水稻新品种,在盐碱地大规模种植耐盐水稻对自然、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