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题班会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介绍 课件 (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主题班会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介绍 课件 (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新春佳节介绍
金/龙/贺/岁 阖/家/团/圆
壹·传统节日春节
贰·春节的历史发展
叁·春节的传统习俗
肆·春节的节令美食
伍·专属的文化自信


金/龙/贺/岁 阖/家/团/圆

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传统节日春节
传统节日春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金/龙/贺/岁 阖/家/团/圆

春节的历史发展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
时间演变
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上古时代:
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夏商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秦:
春节的发展历史
时间演变
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初期: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
春节的发展历史
时间演变
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
辛亥革命时期: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民国时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1949年: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1970年:
春节的发展历史
金/龙/贺/岁 阖/家/团/圆

春节的传统习俗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1.买年货
春节的传统习俗
2.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春节的传统习俗
3.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节的传统习俗
4.年夜饭与守岁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春节的传统习俗
5.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
春节的传统习俗
金/龙/贺/岁 阖/家/团/圆

春节的节令美食
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
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春节的节令美食
饺子
饺子,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过节吃饺子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北方地区。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因“饺子”与“交子”同音,所以取“更岁交子”之意,吃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春节的节令美食
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
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春节的节令美食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
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春饼发展至今,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春节的节令美食
金/龙/贺/岁 阖/家/团/圆

专属的文化自信
春节,你的别名叫团圆。春节是大团圆的节日,是名副其实的九州同庆、举国团圆。
不须号令,我们约定俗成千年不改,回到父母长辈膝下的愿望、回到我们出生成长之地的愿望、回归我们生命起点的愿望,让我们无惧风雨阻隔,不怕千峰万壑,向着团圆进发——家庭的团圆、家族的团圆、家乡的团圆汇聚成家国的团圆、民族的凝聚。就在我们因工作当值、因事业担当、因守国戍边、因疫情防控而选择留守,对穿越万水千山的渴望变成对万水千山的守望、对万家灯火的呵护。
专属的文化自信
我们说,春节是大团圆的节日,何为团圆之“大”者?
这是几千年来春节祭祀列祖列宗、感恩天地父母的文化传承。
较之地理上的回归更深邃的,是我们乘坐时光之舟,溯历史长河向着我们文明的母体而回,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去体味中华民族赓续千年忘不掉、打不散的文化纽带和文明血脉——这正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
春节,我们乘坐飞机而回,我们乘坐高铁而回,我们乘坐车船而回。
专属的文化自信
在春节大团圆里,我们中国人的时空观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泰山如砺、黄河如带。
这绿水青山,李白、王维吟咏过,张择端、米海岳描摹过,无数英雄豪杰用鲜血浇灌过。这是我们列祖列宗耕耘的土地,这是先贤先烈战斗的地方,这是父母先人留恋的乡土,也是我们要传递给子子孙孙的家园。
所以我们庆祝这春回大地、日暖神州的节日。
专属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一个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千古传承的血脉,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一声声祝福、一个个表情包,从线下到线上,从中国到世界,从东方到西方,把喜庆的中国元素打包发送。
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西方国家街头商店里的中国红、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中国新春庆典、唐人的服饰、舌尖上的东方、大红的“福”字……
专属的文化自信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概念,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春节,不只是那些舞狮子踩高跷的人,不只是那些见面拱手作揖说“过年好”的人,而是他们承载的勤劳节俭、谦逊平和、与人为善的文化品格。
春风浩荡,成风化人。春节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人谦冲有礼的气韵风骨也吸引并感染着世界。
世界政要从全球各地发来的春节祝福、不同国家友人操着生疏汉语喊出的一声声“过年好”……“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正润物无声地传播着“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
专属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新春佳节介绍
金/龙/贺/岁 阖/家/团/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