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的第二框的内容,共有三目的内容:第一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目“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教材通过相关链接等内容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三目“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介绍了从苏联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再到所经历的曲折,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阐明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学生能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四个自信”。科学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公共参与: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教学重点】★: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两大发现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与意义、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十月革命的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教学难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理解两大发现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教学安排】建议1课时(老师们课时若充裕可花一节半,不充裕一节课讲完,空想社会主义不同时期的特点非考点,属于拓展内容,可精简)【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历史长河曾孕育出了无数星光熠熠的思想家,他们用无与伦比的智慧,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思想火把,照耀着人类前行的蹒跚步履。其中有这么一位思想家,在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先后发起的〝千年思想家〞 评选中,两次当选第一,他就是马克思。他的敌人视他为洪水猛兽,四次将他驱逐出境,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国籍;而他的崇敬者则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今天,我们就聚焦马克思作为主要创立者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播放短视频《卡尔 马克思》) 二、新课讲授第一环节——认识一群人: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应运而生情境材料一:19世纪,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说一说:1、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自身能解决吗?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不幸成为其中一员,你会采取何种方法来缓解这种矛盾?请结合教材第11-12页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提示:1.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越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生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想”了什么?“空”在哪里?价值所在?“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本P11探究与分享:莫尔: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摩莱里: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提出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欧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将空想社会主义推进到理想试验阶段。提示:“空”在哪里:①“理”空:仅从理性、正义等揭露资本主义弊端,缺乏对规律的把握;②“人“空:主张调和,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③”路“空:反对阶级斗争,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品读经典:“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由此解释“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是不发达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会产生“空”的特征。情境材料二:略说一说:1、工人阶级是什么时候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2、你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了解多少,分析说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3、结合案例关于五一劳动节诞生过程,从斗争形式思考无产阶级应如何开展有效斗争?提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意义和原因: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原因在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斗争形式思考:三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经济斗争为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做准备。思想理论斗争是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反映。只有把三种形式结合起来,并以政治斗争为中心,无产阶级才能取得胜利。知识小结: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2.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环节——品读一本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初识——创作背景社会背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只凭朴素的阶级感情去反对资产阶级,又受到各种不科学思潮的影响,所以革命斗争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来指明斗争的方式和前途。理论背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从经济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能够发展的源泉,黑格尔、费尔巴哈则更多地看到了世界的发展变化。黑格尔认为发展和变化是符合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因此他强调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这是从哲学的角度肯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当时各种学说的传播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努力、自身的创造形成的学说。学生任务:《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哪些理论?这些理论各自有哪些重要内容?简要概括它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提示: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感悟——主要内容:略学生任务:根据材料概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个政党)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个目标)提示:《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三环节——看懂一幅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1859年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①一种生产关系,当它还能容纳一定生产力,从而还能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时候,是绝不会灭亡的;即使人为“消灭”它,它也还会以各种形式“复活”;②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前,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人为地把它强行建立起来,也是不巩固的,难以持久存在下去。③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延伸思考:结合今日所学,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①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角度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②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理论。考向预测(一)高考真题1.(2023·新课标·T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③④: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指明了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地方。③④符合题意。①②:空想社会主义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画,但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因此这两个选项不能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即不能说明其科学性,①②与题意不符。2.(2023·湖南高考·T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从这一历程来看( )①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已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④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状态得到了根本改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要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取得的历史成果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①③正确。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跨越”不符合事实,②说法错误。④:冷战结束后,世界仅剩5个社会主义国家,仅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上来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得到了根本改变”说法错误,④不选。3.(2023·湖南高考·T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②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③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④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传统分工的束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的描写,并没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①说法错误。②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②说法错误,③符合题意。④: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④符合题意。4.【2022年山东卷·T1】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关于共同富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消除社会基本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B.建设高福利国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C.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D.共同富裕会随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自发实现【答案】C【解析】A:消除社会基本矛盾表述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故A排除。B:国家的福利水平应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设高福利国家如果不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反而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该选项的说法错误,故B排除。C: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有助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故C符合题意。D: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不会自发实现,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故D排除。5.(2022·海南高考)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都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该论断( )A.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B.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C.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D.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答案】C【解析】A:根据材料“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里过剩指的是生产过剩,,代指资本家对打工者的剥削。并未明确提出打工者“需要反抗”, 所以不涉及阶级斗争的重要性,A与题意不符。B:根据材料“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可知,该论断与未来理想社会无关,B与题意不符。C:根据材料“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 都采取了复杂的、 暖味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文明是指资本主义, 该诊断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C符合题意。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的是马克思主义,而非空想社会主义者,D错误。(二)高频考点: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标志;2.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局限性、意义;3.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原因;4.《共产党宣言》节选内容的理解;5.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和意义。6.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