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垃圾(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活中的垃圾(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学期三年级研究主题就是《生活中的垃圾》。
生活垃圾是一个我们生活中常遇到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如今,垃圾数量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灾难,“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让世界倍感头痛棘手的问题。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那么这些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孩子们虽然知道垃圾要扔掉,但对于如何合理地处理却是知之甚少。有时候孩子们在生活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那将来怎么办呢?因此,我们通过本次活动,以“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主旨,引导幼儿认识垃圾分类标志为切入口,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了解哪些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从中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从而提高孩子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即可再利用的垃圾和不可再利用的垃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处理垃圾的能力及判断、分析、推理能力。(重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难点)
4. 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什么是垃圾分类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2. 物资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废旧物品。如废纸盒、牙膏盒、矿泉水瓶、易拉罐、旧电池等。
(2)用废旧挂历制作“可再利用”与“不可再利用”的标志。
3. 场地准备:红、黄、蓝三个塑料筐及抹布等。
4. 知识准备:建议学生回家收集有关垃圾处理的方法及社区中关于垃圾处理的调查情况。
5.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废旧挂历、“可再利用”与“不可再利用”的标志。
四、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题:
1. 出示照片(大街上到处是乱扔的垃圾)请学生谈感想。
2. 我们都爱自己的家,因为那里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找到了归属感,那么对于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有没有好好去爱它呢?能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给地球美容——学会垃圾分类。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垃圾》。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身边事谈起,激发孩子们关注身边环境问题,引发孩子们对“如何给地球美容”的思考,为新知探究作铺垫。
(二)新知探究阶段
1. 观察图片(整洁美丽的公园景象),了解公园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垃圾箱。请学生思考:公园中的垃圾都扔到哪去了?在扔垃圾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有的扔进不可回收箱里,有的扔进可回收箱里)那怎样扔才更合理呢?引入新知——垃圾分类。
2. 通过课件展示各种垃圾分类的图片及说明。(多媒体出示)通过观察各种分类图片及说明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垃圾中有哪些是可以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以再利用的?如何合理的进行垃圾分类?可利用的与不可利用的垃圾分别都包括哪些?说说自己家是如何处理这些废品的?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3. 教师小结: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把可回收垃圾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卫生习惯联系起来,让我们人人都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同给地球美容。板书“不可再利用”和“可再利用”。(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废旧塑料袋分别装着废纸盒和易拉罐)请同学们谈谈应如何对这些废品进行合理的分类。(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对于不可利用的我们把它扔进垃圾桶里;对于可以再利用的我们可以把它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教师边说边做示范)这样我们就做到了垃圾分类了。同时告诉学生不可再利用的这部分中还有一类是“有害垃圾”,引出“有害垃圾”的正确处理方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表述出哪些是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垃圾,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垃圾的能力及判断、分析、推理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家庭处理废品的方法和喜好,激发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实践操作阶段
1.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份垃圾分类任务卡,任务卡上包含各种生活垃圾图片,如食品包装、废纸、饮料瓶等。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这些垃圾图片正确地投放到红、黄、蓝三个塑料筐中,分别代表可再利用、不可再利用和有害垃圾。
2.投放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垃圾分类的细节,如破损程度、清洁程度等。
3.投放结束后,各组学生汇报本组的分类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
4.学生互相评价,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分享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5.教师总结: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垃圾分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四)拓展延伸阶段
1.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鼓励家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实践。
2.学生观察所在社区、小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及宣传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学生将收集到的家庭垃圾分类方法、社区垃圾分类调查情况等信息,以手抄报、绘画、作文等形式展示在班级垃圾分类主题墙上,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垃圾分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家庭、社区的拓展延伸,让垃圾分类的理念辐射到家庭、社区,形成人人参与、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
五、活动评价
1.学生自评: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在垃圾分类知识、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师评价:教师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
六、活动反思
1.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环保意识,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能力。
3.教师应关注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师要关注活动后的拓展延伸,让垃圾分类知识走出课堂,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实现环保教育的广泛传播。
七、活动延伸
1.组织学生参加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水平。
2.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3.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环保知识。
4.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废品回收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行动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垃圾分类问题,共同为我们的环境美化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