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能够阐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法治意识:能够理解中共八大分析的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公共参与:能够科学评价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中共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一化三改的实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意义;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一化三改的关系及实质;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思考一:设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并没有直接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是什么?1.从国内来看,我们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主要阶级力量。经济上存在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的区别在阶级成份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所有制形式上,还存在大量私有制经济。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则是要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从国家的经济态势来看,刚刚经历了百年战争的中国,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一穷二白,有多穷呢?1949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7美元,还不到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而且,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基本生活物资短缺,城市失业率高居不下。1949年城市中失业人数约有400万人,农村灾民约4000万人,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工业基础几乎为0,1949年与历史最高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毛泽东形象的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一句话概述国内情况:建国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一穷二白,河山亟待重整。2.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企图通过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搞垮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更是警示着我们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我们必须尽快发展起来,尤其是工业要强大起来。用一句话概述国际环境: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围追堵截。国际环境恶劣,实力差距悬殊。那么,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此时中国的生产力相当落后,与西方国家差距悬殊,我们的任务是要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从生产关系上看,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我们想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需要把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上层建筑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制度,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思考二:那么问题来了,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过渡时期的路要怎么走呢?过渡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其中心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个阶段是三大改造时期,从1953年到1956年。中心任务是进行一化三改。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这一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后续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哪些条件?【此问题讲解可精简,历史必然性在考试中主要以选择题为主】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从而掌握了电力、钢铁、水泥、铁路、邮电和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等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也就是公有制经济成份逐渐占优势地位,从而为我们后续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济条件。2.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应该如何管理呢?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毛泽东指出要反对挤垮私营工商业的错误倾向,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并不是我们斗争对象,我们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对于民族资产阶级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达到共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再引导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地位不同,但待遇相同,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所以,对于私营工商业,国家采用多种方式,帮助私营工商业迅速恢复发展起来。但是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性引导许多私营企业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所以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作用,使它们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在这三年间,国家在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为后续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重要经验。2.在农村,主要是开展了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要注意,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制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变成了农民私有,本质上仍然是私有制,虽然农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性高涨,一定程度解放了生产力。但是分散脆弱的、单打独斗、贫穷落后的农业个体经济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很多农户都没有牲畜、没有工具、没钱施肥,生产力很低下。个体农业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迫切需要组织起来。由此,国家开始引导、动员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走集体化道路。3.从国际环境来看,当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援助。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为中国提供了经济、技术、人才多方面的援助。所以我们也是坚定的一边倒。国际形势加快我们向社会主义阵营抓便,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外部环境。这四方面,就是我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条件,课本上称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阶段-三大改造阶段【本节课重点】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短短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迅速得到安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所以,我们进入了第二阶段-三大改造阶段。1.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这一阶段,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单来讲,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也称为一体两翼,好比一只鸟一样,工业化是它的主体,三改属于它的两翼。一化三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一化侧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三改实质上是在改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生产关系,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三改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我们实现了很多历史性成就,比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立;青藏、川藏铁路的通车,国产汽车、飞机的研发,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3.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么改呢?在改造之前,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属于私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土地改革后,政府将地主的土地和牲畜、农具都分给了农民,但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很多农民缺乏生产工具,有犁的没马、有马的没车,还有的什么家伙都没有,那咋办呢?党认为,合作化是唯一的出路。最初是种地时几户人家“搭伙”种,谁家有牛一起用,大家互帮互助,成立了“互助组”。后来,互助组发展为初级、高级合作社,在高级合作社中,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入社,土地、牲畜这些主要的生产资料归合作社公有,大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按劳分配。这样,农业生产实现了将个体农民私有的生产资料变成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作为个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个体农业类似,经营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特点是入社社员将全部生产工具、设备折价归社统一经营,集中生产,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赎买政策简单理解就是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按照公私合营中,企业的私股股额,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发完后,这个企业就跟资本家完全没关系了,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三大改造的实质/核心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流血牺牲才叫革命。通过温和的改造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思考三:过渡时期,上层建筑应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成为民主党派和各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五四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使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基本形成,在1956年底,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成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重点问题: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简单记为一转变一道路一制度一变革一基础。一转变: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一道路即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制度即成功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一变革即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基础: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