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本框题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意义。按照课标要求,通过结合社会实践、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起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科学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培养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精神:能够分辨和比较联系的各种观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培养理性客观的思辨力。
公共参与:在生活中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世界的本质,也知道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了运动是有规律的。那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世界的规律是什么。
当说到“禾下乘凉梦”时,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道关于米的脑筋急转弯,咱们一起头脑过山车一下!
展示脑筋急转弯:
米的妈妈是谁?(花——花生米)
米的爸爸是谁?(蝶——蝶恋花)
米的外婆是谁 (妙笔——妙笔生花)
米的外公是谁?(爆米花——既抱过米,又抱过花)
提问:同学们,你认为这些是生活中的联系吗?那究竟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又有哪些?
2、新课讲授
总议题:稻花香里话“联系”
议题一:一粒稻米的哲学联系——看清联系
播放视频:三生谷生态村《水稻的一生》片段
提问:这则短片将水稻成熟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粒稻米都包含阳光、雨露的润泽,还有农民的艰辛。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视频中稻米成熟的过程与什么有关呢?
互动并归纳知识点:
联系的含义: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过渡:水稻自身构造与稻米成熟之间的联系就是内部联系,节气、阳光、水分、劳作与稻米成熟之间的联系就是外部联系。
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追问:那在水稻的一生中,与水分、阳光以及与耕种设备之间的联系是能被我们随意改变的吗?我们能拔苗助长让水稻赶紧成熟吗?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探究一:水稻与水分、阳光之间的联系是存在于人类认识之前的,我们在哲学上称为自在事物的联系;而水稻与耕种设备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我们称为人为事物的联系。那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我们也不能随意改变呢?
要求:小组四人讨论3min,邀请代表分享小组看法。
小结:从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从产生的过程看,人类经过不断实践得出理论,再用于实践,把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由此建立起人为事物的联系。因此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能随意改变的。比如南水北调工程……
提问:既然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类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互动并总结知识点: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播放视频:山东新闻联播《稻花香里的乡村振兴曲》
视频中,我们看到水稻与小龙虾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并且稻虾共生的协奏让乡村振兴曲更加美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哲学道理呢?
互动并总结: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像水稻与水的直接联系、必然联系,像水稻与龙虾共生的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忽略像水稻与龙虾共生的间接的、长远的联系,忽视像稻田这样搭建起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辨一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要求:小组四人讨论3min,邀请代表分享小组看法。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所以,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也就是,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议题二:一片稻田的系统优化——运用联系
展示情境:“虾稻共作”实际上是人为形成的一种微型自然循环,水稻为小龙虾遮荫并提供微生物、昆虫等天然饵料,小龙虾的排泄物为水稻施肥,小龙虾与水稻的联姻和谐稳定,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但在稻虾共生的稻田生产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出现了反对之音。
“为了养虾,在稻田中挖了很多的水沟,而且还占了很多的面积,这会降低水稻的经济价值!”
“稻虾共作不能给稻田施肥,农民怎么增产?”
“龙虾突然养着就死了,用药成本又高,还会影响水稻生产!”
提问:如果请你为这些农户开办一场“稻虾共作”保卫战的动员大会,你会用什么哲理来做以支撑呢?
要求:小组四人讨论3min,邀请代表分享小组看法。
互动并总结:
有小组提到了要用联系的观点问题,看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联系。还有小组抓住了情境中的关键词——“整体”,提到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稻虾共生的稻田是一个整体,水稻、小龙虾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那么,整体和部分如何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两方功能、状态及其变化是互相影响的。
追问:那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在动员大会上需要你来为农户们提出解决之策,你会如何安定民心呢?
互动并归纳知识点:
有同学说告诉农民“贪多嚼不烂”,既不能“重虾轻稻”,也不能“重稻轻虾”,要全面、综合考量稻虾比例。
“贪多嚼不烂”就是要求农民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的发展。
“全面综合考虑稻虾比例”就是要求农民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因地制宜选择创新生产模式”更是要求农民立足当地整体实际,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稻虾共生的整体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理想效果。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实际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所以,无论是农民,还是同学们日常学习,都要优化要素组合,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本课小结:
作业:1.本节学案 2.配套检测卷P133-13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中我们熟知的情景入手,引申到联系的概念,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再通过探究材料去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安排了大量的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所以应该优化课堂的探究环节和问题设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