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呵护花季 激扬青春(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同步教学精品教学设计(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docx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呵护花季 激扬青春(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同步教学精品教学设计(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docx

资源简介

第6课 呵护花季 激扬青春
课程 名称 《心理健康与 职业生涯》 服务专业 授课班级
授课 类型 授课教师 授课地点
授课 内容 第6课 呵护花季 激扬青春 学时 2
授课 内容 分析 1.授课内容分析 本次授课内容由课导语和两框四目组成,其中课导语用以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开篇,引出本课主题,点明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两框内容第一框“青春正当时”包含“青春的我”和“不一样的你我他”两目;第二框“萌动的青春情”包含“爱与责任”和“呵护花季健康”两目。两框内容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学会理解、接纳和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第二框侧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提高处理青春期情感问题的能力,学会呵护花季健康。从整体内容上看,两框之间相互联系,逐步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在认识、接纳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爱与责任、性心理与健康生活方式等重要成长主题,有效落实思想政治课程“知、信、行、达”课程性质与任务所要求。 2.授课内容创新点 根据我们提出的教育教学思路,在此次授课中,我们还是按照教材中“学以致用”活动任务四以“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与美好”为议题活动设置要求,探讨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与性心理特点。寓活动于课程内容之中,不再单独安排课时组织开展相应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重难点与授课主题,丰富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3.学时安排建议 在学时安排上,第一框建议1学时,第二框建议1学时, 教师可根据自身教育教学要求适当进行调整。
教学 重难 点分 析 1.教学重点 理解、接纳和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
2.教学难点 掌握科学的青春期性心理知识,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学情 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分析 通过本单元第3课、第4课、第5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掌握了应对挫折和管理情绪的主要方法,为处理青春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可以说,这次课程内容学习,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次综合应用与全面检验。 2.学生认知态度分析 (1)随着青少年身心发展,对异性产生好奇、渴望与异性交往是正常且自然的现象。但是,青少年期个体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爱情懵懵懂懂,不能正确认识爱情,不能理解责任在爱情中的重要性, 分不清爱情与好感的区别、爱情与友谊的区别,对爱的理解是片面的、盲目
的。所以,需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爱情, 谨慎地作出爱一个人的决定或承诺,始终要保持一份克制与理性。 (2)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对性心理知识存在缺失和误解,存在性羞耻感等错误观念,影响了性心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3.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分析 从学生整体发展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正确对待与异性之间的交往, 掌握科学的青春期性心理知识, 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教学 整体 设计 思路 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本次授课内容,我们以“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与美好”为议题,共设置三个教学环节,即“青春之旅从‘心’始”、“诗意爱情同心诵”和“美好纯真用心护”。其中,教学环节1对应第一框(青春正当时)内容;教学环节2和3对应第二框(萌动的青春情)内容。 同时,我们将健全人格、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使学生能够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接纳和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与萌动的青春情面对面,理解爱与责任的关系,掌握青春期性心理知识,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法治意识, 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2.教学方法应用 本次授课运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寓活动于课程内容之中,运用鲜活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青春期身心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理智看待和处理校园恋情。在情境体验、问题辨析、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科内容有明确的落点, 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为自身成长成才成人奠定良好基础。
3.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策略 学科 核心 素养 (1) 健全人格; (2) 公共参与; (3)法治意识。
主要 融入 内容 (1) 青春期的烦恼; (2)《致橡树》; (3)青春期性心理知识。
主要 融入 方式 (1) 实践活动(主题班会); (2) 创设问题情境; (3)实践活动(制作手抄报)。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1) 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个体差异; (2)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性心理知识, 了解过早性行为的危害; (3)了解性骚扰、性侵害及相关法律法规。 2.能力目标 (1)能够理解、接纳和尊重个体的身心差异;
(2)理解爱与责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能够理智面对和处理萌动的青春情; (3)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识别、防范与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 健全人格 通过举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个体差异,能够理解、接纳和尊重个体的身心差异,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多体会青春期成长的美好,做到自尊自信自爱。 (2) 公共参与 通过进行诗歌朗诵《致橡树》,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完美的爱情,由此让学生真正理解责任是爱情不可或缺的部分,懂得完美的爱情以信任为基石,以性的吸引和欣赏为催化剂,以承诺为约束,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充满热情的活力。青春期是长身体、求知识、树理想的关键时期,应该以学业为重, 不断通过自身学习,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自身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法治意识 通过举行制作手抄报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性心理知识,了解性骚扰、性侵害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过早性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识别、防范与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教学实施
议题:“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与美好”(2学时)
教学 导入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行为习惯的重要养成阶段。这一时期,我们既能憧憬着未来的美好,又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可以说“痛并快乐着”。为此,本节课我们将以“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与美好”为议题, 探讨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与性心理特点,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扬起青春自信的风帆,驶向梦想的彼岸,让青春因奋斗而闪光。
主要 教学 内容 环节 设置 1.青春之旅从“心”始(1学时) 教师活动: 【课前准备】 (1)组织班会, 确定主题 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确定班会主题,“共青春,话成长”或“与青春的不期而遇”。 (2) 课前分组, 汇聚问题 将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教师分配小组任务,要求每个人在课前用匿名的形式写下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尝试搜集相关的科普知识。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挑选有代表性的问题用于课上讨论; (3) 课前调研, 查找资料 教师可通过查阅资料、向其他老师了解情况,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本班、本年级、本校及整个中职学生群体在体貌、性格特征、性心理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搜集相关知识,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解
答和引导。 (4) 准备教具, 设计流程 教师可准备一个盒子用来装学生写问题的纸条,并设计好活动流程。 【活动开展】 (1)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呈现课前调研结果,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中职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问题上,以便学生明白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非是自己独有的问题,从而放松心态参与活动。 (2) 宣布活动规则 教师给各组分发具有代表性问题的纸条,并强调规则:念出纸条内容后,不得猜想纸条的主人,不得时候议论他人。并指出这些纸条都带着写作人的感情,问题不分轻重大小, 都要对其保持尊重的态度。 (3) 科学引导解答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科学引导,将课程知识内容运用其中,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答案。 【活动总结】 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应用,能够正确处理青春期遇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容面对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并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结束后,将学生上交的问题纸条、活动照片等放进“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按照老师任务要求,在课前用匿名的形式写下自己遇到的相关问题,按时提交,并尝试搜集相关的科普知识先行查找问题答案。同时, 也可以尝试与老师、同学或者父母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课堂交流分享做好准备。 【参与活动】 根据自己拿到的纸条,与小组同学围绕纸条上的问题,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分享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和体验。 【感受领悟】 落实主干知识, 深化知识理解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举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个体差异,能够理解、接纳和尊重个体的身心差异,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多体会青春期成长的美好,做到自尊自信自爱。
2.诗意爱情同心诵(0.5学时) 教师活动: 【课前准备】 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课前熟悉《致橡树》诗歌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引导理解】
结合诗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何谓完美的爱情”,并通过重点讲解爱情三角理论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只有同时具备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种成分的爱情才是完美的爱情,启发学生理解爱与责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活动总结】 全体学生朗诵《致橡树》,并进行活动总结:当青春遇到爱情,懵懂的我们似乎有些措手不及。通过此次活动,我相信大家对爱情的认识已经找到了心中想要的答案,对于青春期的我们而言,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想要拥有完美的爱情,得学会承担、践行承诺,将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之中, 不断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为自身未来成长增添爱的动力,才能收获爱的果实。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按照教师任务要求,课前自行熟悉《致橡树》诗歌内容, 并查阅有关资料。 【参与活动】 参与关于“何谓完美的爱情”的讨论与分享,并结合自身实际与诗歌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参与集体朗诵环节。 【感受领悟】 落实本次课程全部主干知识,深化知识理解应用。 活动结束后,将学生活动照片等放进“学生成长档案”。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诗歌朗诵《致橡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完美的爱情,由此让学生真正理解责任是爱情不可或缺的部分,懂得完美的爱情以信任为基石,以性的吸引和欣赏为催化剂,以承诺为约束, 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充满热情的活力。青春期是长身体、求知识、树理想的关键时期,应该以学业为重, 不断通过自身学习,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自身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美好纯真用心护(0.5学时)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青春期性教育科普影视作品。 (2) 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 (3)准备并打印手抄报评分表。
小组 名称 评价维度 总分
内容丰富 绘画精美 知识正确 促进发展
【活动开展】 (1)组织学生观看青春期性教育科普视频。
(2)准备适量的小奖品,根据学生手抄报制作的整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奖项,如“最佳设计奖”“最佳科普奖”等,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活动总结】 同学们,至此,我们本次课程就全部结束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现在,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 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韶华,不负时代,勇敢面对青春路上的各种挑战与困难,解决好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在人生最美的时光里,描摹出未来人生最灿烂的画卷,新时代终将在你们手中,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活动结束后,将学生制作的手抄报、活动照片等放进“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准备图片、纸张、剪刀等制作手抄报需要的素材和工具。 【参与活动】 (1) 观看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科普视频; (2) 按照分组情况进行手抄报的制作; (3)各组学生轮流展示本组的手抄报,并按照已下发的评分表,对各个手抄报进行评分。 【感受领悟】 在观看、制作与展示过程中,落实本次课程全部主干知识,深化知识理解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举行制作手抄报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性心理知识,了解性骚扰、性侵害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过早性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识别、防范与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教学 小结 本次课程内容通过按照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共设置“青春之旅从‘心’始”、“诗意爱情同心诵”和“美好纯真用心护”三个教学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接纳和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提高识别、防范与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歌朗诵、创设问题情境和主题班会等方式,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个体差异基础上,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理解爱与责任的关系,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始终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解决好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为个人成长成才成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 评价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此次课程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课堂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问题; 2.小组合作、分工充分; 3.课前能够积极进行资料收集,认真填写问题纸条, 制作手抄报; 4.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能恰当地回应其他同学的观点;
5.分享自己观点时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语言优美, 所提供论据例证恰当; 6.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进行反思,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学 反思 此次课程内容,聚焦青春期这一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期,尤其是面对青春个体身心发展出现的各种烦恼、如何与异形正确交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青春性心理这些学生较为敏感但又必须要正确加以引导的青春话题,确实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是一种挑战。故在此次授课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方面,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聚焦青春问题 这是此次课程设计的切入点。此次课程内容聚焦青春期的三个主要问题,共设置“青春之旅从‘心’始”、“诗意爱情同心诵”和“美好纯真用心护”三个教学环节,并通过寓课程内容于活动之中的方式,避免学生在知识理解上不够深入,不能很好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造成一定的“心理隐患”。同另一个方面讲,也不利于此次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敞开青春心扉 这是此次课程设计的关键点。因为学生对此次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一些内容,如对异性产生好奇、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对爱情懵懵懂懂,不能很好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再比如部分学生对性心理知识存在缺失和误解,存在性羞耻感等错误观念。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心理,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把更多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正确引导, 科学解答。只有把学生的心扉打开,他们才能正式这一时期他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变得阳光自信,积极向上。 3.激扬青春风帆 这是此次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在人生最美的花季,绽放青春最灿烂的光彩,不负梦想, 不负伟大时代。 正如人生没有“停止符”,作为思政教师而言,必须与学生常沟通、勤交流,从他们身上, 激发自身更多教育教学的灵感,使思政课堂更能彰显时代魅力、充满青春气息、碰撞思想火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