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所授科目 思想政治 教学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的类型 讲授新课 授课对象 高一
授课者 陈杨 课时分配 40分钟
学情 分析 1.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仍然停留在史实本身,而缺乏对这段历史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把握。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历史概念也很难一下子就能弄懂特别是在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方面可能是一知半解。 3.高中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逐渐过度到理性思维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情感认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材 分析 1.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课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2.本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讲述了我国通过艰辛探索,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征程。第一目“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以来我国的历史任务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深刻领会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第二目“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介绍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过程,引领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的标志、性质、步骤、特点、指导思想、内涵、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明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明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引导学生培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恒心,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的历史任务,近代中国选择复兴之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地位作用、战胜敌人的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征、道路、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能力目标 能总结为什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学科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对议题与材料的研究,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功绩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
科学精神 通过创设情境和探究活动,梳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培养学生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等学科能力,科学分析为什么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理解中国革命的两阶段论的科学性,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论证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辩证的看待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曲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法治意识 通过议题探究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理性的爱国热情,在捍卫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正确性时,要遵守规则意识,要尊法守法,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通过情境创设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的理解,激发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争做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重点 1.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 2.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前途; 4.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原因;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1.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主要表现; 3.科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课前活动 1.学生课前预习教学课题内容。 2.学生查阅和搜集文本、时政等相关素材。
教学方法 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PPT、板书、粉笔、学习资源包等。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预设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1分钟) 教师答礼、 考勤点名。 学生 答礼。 培养学生组织纪律,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导入新课 (3分钟) 【课前引言】 课堂导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中华民族走过的路,通过这段视频,探讨: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沉沦的? 【主议题】 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选择? 板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学生集中注意,积极思考,产生课堂学习兴趣,聆听教师总结,走进今天的教学主议题。 通过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讲授新课 (30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子议题一】 回顾历史 泱泱华夏深陷沉沦衰落 教师过渡:“中国的未来,拜托了”,从短视频回望中华民族的近代屈辱史,思考近代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沉沦。 教学情境:播放视频《中国的未来,拜托了》片段 板书:为何沉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视频以及所学过的知识,思考: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沉沦的?为什么近代中国要进行复兴之路的探索?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内因:中国仍处于日渐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经济、政治、文化都十分落后;外因: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网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 教师追问:深陷沉沦悲苦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迫切愿望是什么? 板书: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思考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探求当时中国子民的迫切愿望——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子议题二】 艰苦探索 救国之路历经困难重重 教师过渡: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艰辛探索 为什么这些艰辛探索最终都无疾而终? 板书:尝试与斗争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农民阶级自身存在局限性,且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因此农民阶级探索失败;地主阶级没有进行根本的制度改革,内有顽固派掣肘,外有列强压迫,因此探索失败;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内有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外有帝国主义的阻碍,因此探索失败。 综上,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必须另辟新路。 【子议题三】 另辟新路 新生启航踏上胜利征程 教师引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都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行不通,必须另辟新路。那么,这条新路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跟着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PPT展示:事件发展脉络 板书: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师提问:在这一历史发展脉络过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是什么呢? 板书:指导思想、领导力量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情境展示:展示三大起义的相关资料。 通过情境引出探究问题:几次其起义都遭受挫折,给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革命道路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追加提问:经历了北伐战争时期,以及土地革命时期,在之后的道路探索中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板书:四阶段 教师总结:经过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四个阶段共28年的浴血奋战,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初步了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等,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是什么呢? 板书:内涵 教师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子议题四】 扬帆起航 新的起点铸就新的辉煌 教师过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革命胜利的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教学情境:展示视频《新中国的成立》片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追加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呢? 板书: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历史功绩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并进行讨论探究,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入的逻辑思考和论证。 学生根据教材知识深刻理解并做好笔记。 学生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在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下,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内化。 学生在探究和教师引导下初步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 学生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在教师引导下,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呈现,展开讨论和分享。 学生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在教师引导下,对相关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内化。 学生认真思考,小组积极开展探究,在探讨中自主建构知识,形成学科思维。 学生仔细听讲,并结合相应的PPT内容进行课堂笔记的记录,标记相应概念的注意点,以深化理解。 以视频作为教学重要的补充材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补充丰富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 探究活动任务以及生成性的追问,已在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思维,学会更加理性深入地看待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并展示学习成果,达成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等学科能力,是对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回应。 教学内容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描述与分类,逐步将学生能力培养层次引导到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预测与选择。以具体的问题呈现,实现具体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畅所欲言,是“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尝试。 通过提问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引发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内涵进行思考。 通过教学情境和教师总结、拓展,深化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通过师生互动设问环节,活跃课堂氛围,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巩固新课 (4分钟) 一是教师总结梳理教学内容,引导和升华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以及引导学生深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二是采用随堂练习,组织学生完成相关习题。 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课堂内容,并完成随堂练习。 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促进知识的学以致用,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结束新课 (2分钟) 布置作业:新时代青年在生活中如何发挥五四精神,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撰写300字左右的演讲稿,下节课进行展示。 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梳理和深化学生对本课题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副板书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为何沉沦 2.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尝试与探索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内因 外因 特点 意义 性质 两个步骤 .......
教学反思 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应当从典型的事例入手,层层深入,不断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在事例的选取上,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发展中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提升理论。 本堂课我运用到了多个契合本课知识点的事例,让社会发展历史进入到政治科目的教学当中,意在培养学生通过细心关心历史发展的能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本课内容。 在讲授新课环节,通过视频、材料等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从而得出中国为何沉沦的原因,在进一步讨论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历史任务;再通过启发学生阅读课本回到课本从而得出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必须走新的道路;新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其中有许多的曲折发展,通过展示这一时期发展的脉络图,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必须启航踏上胜利征程;最后得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最后我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引导学生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上。 本堂课我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材料中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并通过创设民主、开放、智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形成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