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 期末复习知识整理-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经济与社会 期末复习知识整理-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1)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构成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2)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同一社会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以公有制为主体
①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
A、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C、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③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④国有经济: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构成: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份。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加国家税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的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意义)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①加快国有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③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股份制 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
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优点:权责明确、互相制衡、提高公司运行的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
“三权分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共同富裕。
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化产业。
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2)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1)国家角度:
①有利于借鉴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优势,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提高竟争力。
②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③有利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
(2)企业角度:①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管理机制。
②通过技术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3)个人角度:①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就业,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
②通过分配激励机制改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组织机构,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更有活力。
⑤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
⑥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⑦企业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活力。
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⑨坚持走出去,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增强防范经济风险的意识。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价格升高,获利增多,生产规模扩大,供给增加;价格降低,获利减少,生产规模缩小,供给减少。(价格与供给的关系)
(4)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5)市场调节的缺点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不有局限性,它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
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二、市场体系
1、内容: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等。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2、地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怎样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
(1)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要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2)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3)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2)宏观调控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控制。
经济手段:最常用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其次是经济规划和计划、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汇率政策等
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如: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总量平衡:指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上保持平衡
(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的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意义: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2、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1)原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2)内容
推动高质量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因p39
(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
1、内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1)总的要求: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益、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2)具体要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补充: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①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
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P41页措施)
③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推进农业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⑥政府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⑦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⑧其他: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补充:总结提升: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背知识点)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2、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此点可与创新发展理念一起用)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国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贸易强国
7、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9、坚持党的领导。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按劳分配
①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②内容: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③举例:公有制企业(单位)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④原因: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不能按需分配);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不能平均分配)
⑤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内容
②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
①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财产性收入: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③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
④转移性收入: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政府补贴、社会救济金
(5)勤劳致富
①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②个人获取收入的要求:①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②要鼓励全体劳动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和目标
①原因: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②目标: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补充:“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其收入为劳动性收入。
(4)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补偿收入、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土地转包收入。
(5)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1、含义: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
2、内容
3、作用
(1)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1)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要做到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总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原则,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