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复习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复习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做守法的公民(八上第五课)
构框架·明体系
夯基础·抓重点
考点1违法与犯罪(5年3考)
课标导航
核心素养
1.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法治观念)
2.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观念)
内容要求
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法治教育)
1. 如何理解“法不可违”?(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八上P46)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后果(八上P48)(2021.14B)
(1)含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  
(3)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2019.7)
★3.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八上P48~56)
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危害程度 相对轻微 相对轻微 严重
违反法律 民事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法律 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和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等形式 刑罚处罚
典型 表现 欠债不还、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2021.12A)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扰乱社会治安等(2023.11) 拦路抢劫、故意杀人等
联系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其本质是一致的,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启示 ①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4. 遵章守法的原因及做法(八上P51)
(1)原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2)做法: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②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公民应如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5. 刑法的内容及作用(八上P52)
(1)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6. 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法律后果(八上P53~54)
(1)含义: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3)法律后果:刑罚。
7. 刑罚的含义和种类(八上P54)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依据2023秋季教材更新】
(2)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两大类。
8. 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八上P55~56)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及内容(八上P56)
(1)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①吸烟、饮酒;②多次旷课、逃学;③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④沉迷网络;⑤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⑥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⑦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⑧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⑨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①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③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④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⑤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⑥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⑦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⑧参与赌博赌资较大;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考点2 善用法律(5年2考)
1. 当我们遇到法律问题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依法求助?(八上P58~59)(2019.19)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2)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 诉讼(打官司)的含义、地位及适用情况(八上P60)
(1)含义: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适用情况: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
★3. 诉讼的三种类型(八上P60)
(1)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2020.13)
(2)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3)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4. 为什么我们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八上P61)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5. 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当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青少年应该怎么办?)(八上P61~62)
(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见义勇为)
(2)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见义“智”为)
(3)掌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6. 法治社会对青少年遵守法律的要求(生活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应该怎么做?)(八上P62)
(1)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固核心·攻易错·练评析
核心观点速记
1.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3.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4.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做法)
5.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易错知识判断
1. 遵守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023吉林8C)(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刑事责任。(2023威海7④;2021广东6D)(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2023岳阳5②)(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年龄大小。(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报警是维权的最后屏障。(2023江西7③)(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评析突破
在法律课堂上,小伟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将未成年人刑责年龄下调至12岁。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等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犯罪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嘛!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小伟的结论进行评析。
热点联系考点
——突破高思维含量设问,提升解题能力
类型3 违法案件
新课标 案例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析素材·联考点
聂某和杜某在某文物项目的施工现场刨出陶仓、陶樽盖各一个。当日下班后,二人将陶仓及陶樽盖带回聂某住所,并于次日晚将两件文物藏匿于马路旁的绿化带内①。后公安机关将文物追回。经当地文物鉴定研究中心鉴定评估:涉案的两件文物均出自汉代。
法院审理后认为,聂某、杜某的行为已构成盗掘古墓葬罪②,依据刑法第328条规定,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分别判处聂某和杜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 000元;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 000元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路径
调用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用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5年真题子母题
命题点1 违法与犯罪
1. (2019广东7)2019年5月,某公司在未按要求报备的情况下,投放3 000多辆自行车供群众有偿使用,被交通执法部门依法处罚。可见 (  )
A. 投放自行车是违法的 B. 违法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C. 违法要受到行政处罚 D. 交通执法部门是监督机关
2. (2023广东11)下列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 赵某在电影院里接听电话 B. 李某借钱但到期不还
C. 王某多次打110谎报警情 D. 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
3. (2021广东14)下列示意图中,正确描述知识点相互关系的是(  )
4. (2021广东12)王某到一家餐馆就餐,吃完后未结账就快速离开,老板发现后边喝止边追赶。王某在逃跑过程中摔倒受伤,住院花了4万多元。出院后,王某向法院起诉,要求餐馆老板赔偿医药费。法院认为,老板没有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下面对本案的评析,错误的是(  )
A. 王某吃饭不付款,既违背诚信原则,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B. 王某因老板的追赶而受伤,老板的行为已构成民事违法行为
C. 法院驳回诉讼请求,发挥了法律维护公平与正义的积极作用
D. 老板作为经营者,他的行为是维护自身财产权的合法行为
命题点2 善用法律
5. (2020广东13)杨先生外出时忘了关好水龙头,导致房间积水并渗入楼下静静家,使得墙皮发霉,客厅沙发、电器浸水毁坏。静静要求杨先生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遭到拒绝。对此,静静可以(  )
A. 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权 B. 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权
C. 提起刑事诉讼来维权 D. 曝光其个人信息维权
:本书P79,10题(2019.19)涉及善用法律。
做守法的公民
易错知识判断
1. × 改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 改正:任何违法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
3. × 改正: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4. × 改正: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5. × 改正: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观点评析突破
小伟的结论是错误的。①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受到刑罚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若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②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可能诱发违法犯罪;③小伟没有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没有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④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热点联系考点
析素材·联考点
①缺乏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文物保护意识 ③违法须担责;触犯刑法,须承担刑事责任
思考路径
(1)调用信息:①②
(2)调用信息:②③
设问答案
(1)①聂某和杜某的行为是缺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文物保护意识的体现;②两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4分)
(2)①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②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预防违法犯罪。(4分)
广东5年真题子母题
1. B 【解析】考查点:法不可违。解题思路:按照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投放自行车是法律允许的,A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体现了违法就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B正确;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C说法错误,排除;交通执法部门是行政机关,D说法错误,排除。
2. C 【解析】考查点:违法行为的辨识。解题思路:从“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可知,“?”处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赵某在电影院里接听电话”是不文明行为,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李某借钱但到期不还”是民事违法行为,B不符合题意,排除;“王某多次打110 谎报警情” 是行政违法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C符合题意;“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是犯罪行为,会受到刑事处罚,D不符合题意,排除。
3. B 4. B 5.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