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了解法治在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的作用,领会在职职业精神
业活动中要树立法治理念、培育理性思维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2、领会:通过认识法治对美好生活的保障作用,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提升:通过认识法治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教学方法
案例导入法、启发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设备、PPT、教材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第62页“阅读与思考”,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设置问题】
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认识。
(二)新课学习
1.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1)法治的科学内涵
环节一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思考:什么是法治?
【归纳总结】
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2)法治的作用
环节二
【阅读材料】
阅读三份材料,《以法治促文明,让安宁常相伴》《为安全生产提供法治保障》和《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节选),思考:法治有什么样的作用?
【归纳总结】
法治能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在法治社会,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受到法律保护,每个人都可以依法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法治维护公共秩序。法律确立了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在法律指引下,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社会和谐有序。
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法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法律平等,所有人都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追究。法治之下,经济更繁荣,文化更灿烂,环境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环节三
【设置活动】
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列举体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事例。
要求:展示不超过一分钟。
【评析总结】
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到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法治。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法治维护公共秩序,法治实现公平正义。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1)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环节一
【播放视频】
《法治中国》专题片第三集
【分组活动】
观看视频,尝试梳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教师分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新中国法治建设是在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包含三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
【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新中国法治建设是在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环节二
【播放视频】
《“数”看这十年——法治中国建设辉煌成就》
【设置问题】
观看视频,谈谈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习语金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问题设置】
阅读教材第65页“相关链接”,思考:我国法治建设找到了什么样的法治道路?
【教师分析】
找到了正确的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我国法治建设的最大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播放视频】
《[法治深壹度]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观看视频,谈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
【教师分析】
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问题设置】
阅读分析材料,谈谈该材料体现了什么法治建设成就?
【教师分析】
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阅读材料】
阅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节选),谈谈对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理解。
【教师分析】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公民各项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归纳总结】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找到了正确的法治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拓展运用
观看视频《守护美好生活的法治力量》,撰写小作文,阐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表达对“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懂得法治的科学内涵,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总目标与原则,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对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提高参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自觉,做法治中国建设的拥护者、参与者。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
第二框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与总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了解法治在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的作用,领会在职职业精神
业活动中要树立法治理念、培育理性思维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领会:懂得法治的科学内涵,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总目标与原则,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法治体系。
提高:通过认识法治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教学方法
案例导入法、启发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设备、PPT、教材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辨析“法制”和“法治
【观看视频】
《传薪者 法史人生 张晋藩》
【设置问题】
结合教材第67页“阅读与思考”,谈一谈对“法治”的理解。
【归纳总结】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而“法治”是依照法律治理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备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二)新课学习
1.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1)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2)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环节一
【阅读材料】
阅读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图。
【设置问题】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
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意义的理解。
【归纳总结】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就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
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容
环节一
【播放视频】
《焦点访谈丨奋斗 新的伟业——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
【设置问题】
小组讨论并分享:
如何理解“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结合教材第68页“阅读与思考”,讨论:我国法治建设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完善?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教师分析】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指的是,治理国家若没有法度就会混乱,固守法度不知变革就会衰落。因此,与时俱进地制定、完善法律制度是必要的。
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滞后性、空白区,我国正逐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工作。
【归纳总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津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原则
环节二
【成果展示】
依据课前布置的任务,分小组上台讲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求:五个小组依据课前自行选择的以上五个原则之一,展示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展示时长每组不超过3分钟。
【教师分析】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总结中国法治的成功经验,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创新。
【归纳总结】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拓展运用
分小组,制作全面依法治国的宣传海报。
要求:
(1)主题鲜明,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或总目标。
(2)内容丰富,包含图片、文字等多种元素。
(3)版面直观简洁。
阅读上述文字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懂得法治的科学内涵,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总目标与原则,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对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提高参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自觉,做法治中国建设的拥护者、参与者。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