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民事活动要守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民事活动要守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简介

第11课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框 民事活动要守法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2、领会:充分认识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3、提高:深刻理解“意思表示”
二、教学重点
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意思表示”
教学方法
案例导入法、启发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设备、PPT、教材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人人都离不开民法典”
(二)新课学习
1、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民法,什么又是民事活动。 结合课本102页,找出民法和民事活动的定义。
民事活动的定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与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有关的活动,一般都属于民事活动。
民法的定义:民法是规范民事活动,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
阅读与思考:我来当审判员
思考:你认为李某的诉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绿色等基本原则。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2、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阅读与思考
民事法律行为只有符合法定的有效条件,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达到预期的目的。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的不同,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其对应的后果分别是行为有效、行为效力待定和行为无效。(P104图示)
意思表示真实(核心要素);
人们所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违反强制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违法者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拓展运用
法院说法:泸州遗赠纠纷案
思考:张学英的请求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民法就在我们身边。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基”都离不开民法。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
结合本课的学习以及自己对民法的理解,列出一个清单,看看自己的哪些行为或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民法有关、受民法调整。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