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教案
课题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各种探索,理解并认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重大历史意义;了解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民族复兴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拥护党的领导。 2、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历程,理解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 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认同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道路的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政治认同。
思政融入 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下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关视频,制作PPT
教学过程 详见附件教学流程设计
课后作业 整理笔记,完成学生用书第一课所有练习。
教学附件 PPT讲义
课 后 反 思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
课题教学流程设计与分析
【新课导入】 学生分享暑假新鲜事儿。 结合新闻“温州S2开通免费乘10天”,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总结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出本课程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介绍课程内容、学习要求和成绩考核。 【新课教学】 议题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各种探索,为何未能改变悲惨的命运? 教师播放视频《旧民主主义革命》,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近代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况?近代中国人民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②中国各阶级为救亡图存做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各种尝试和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小组讨论并分享: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各种探索,为何未能改变悲惨的命运? 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没能力) 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相勾结,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愿意) 民族资产阶级: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没能力) 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不允许) 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迫切需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过渡)结合中国近代史,思考:新的思想、新的组织和新的道路是指什么? 新的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新的道路: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议题二:另辟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取得伟大胜利? 教师播放视频《旧民主主义革命》,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记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何能成功? 开始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 胜利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革命道路: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4、成功原因:拥有革命主心骨、正确指导思想、群众路线、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渡)小组讨论:新中国成立是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 1、社会主义社会:以快速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经济特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政治特征的社会形态。 2、中国革命“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议题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如何曲折进行的? 教师播放视频《建国创业》片段,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局面?
②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困难局面:国民党残余势力尚未肃清,严重威胁着人民政权。物资匮乏、物价上涨,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美帝国主义带头在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军事上包围中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主要任务: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巩固人民政权: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恢复国民经济:一化三改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4、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党的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两弹一星)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详见PP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