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教案课题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框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课时 1课时教学 目标 1、理解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的原因和意义,明白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的要求,树立保护蓝天碧水的环保意识。 2、理解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原因和意义,明白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要求;懂得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和打好净土保卫战作贡献。教学重点 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意义和要求。教学难点 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意义和要求。思政融入 保护环境教学方法 教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这段公益广告反映了哪个环境问题? 2、教师展示两张地球图片,学生思考: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还有哪些? 3、教师归纳,引出主题——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由联合国列出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包括:(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酸雨蔓延;(五)森林锐减;(六)土地荒漠化;(七)大气污染;(八)水污染;(九)海洋污染;(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新课教学】 打赢蓝天保卫战 1、教师展示北京雾霾照片,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要打赢蓝天保卫战?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人类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空气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降低,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但与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期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3、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回答:细颗粒物(PM2.5)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PM2.5 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2012 年 2 月,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 PM2.5 监测指标。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的年均值由 2015 年的46 毫克 / 立方米降至 2021 年的 30 毫克 / 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4、教师播放《北京十年脱霾》,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北京是怎样打赢蓝天保卫战? 5、生回答,师介绍打好蓝天保卫战的要求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需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层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 打赢碧水保卫战 1、教师出示材料,学生思考:这段文字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水污染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2、学生回答,教师介绍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近些年来,在我国地表水中,水质整体情况趋于好转,但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依然突出。地下水是重要的战略水资源,部分污染存在呈点状向面状扩散的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结合图片小组讨论:怎样打赢碧水保卫战? 4、案例:浙江五水共治成果 5、教师归纳打好碧水保卫战的要求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治理、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三、打好净土保卫战 1、教师展示4张的图片,学生思考:这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土壤污染 2、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万物土中生,土壤污染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3、结合图片小组讨论:怎样打好净土保卫战? 4、教师归纳打好净土保卫战的要求和举措 要求:尊重土壤污染防治客观规律,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 举措:要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四、课堂任务 围绕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展开讨论,并写一写:作为学生,我们能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些什么? 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会这样做: 。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详见PPT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