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教案课题 第14课 推进绿色发展 课时 2课时教学 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明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懂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要求,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明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懂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民生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了解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积极参与全民绿色行动,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教学重点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明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思政融入 积极参与全民绿色行动,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教学方法 议题教学法和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回乡之路》剧照,介绍电影取景拍摄地——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漠 学生思考:为什么毛乌素沙漠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消灭的沙漠?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新课——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新课教学】 议题一: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1、教师介绍毛乌素沙漠的历史由来和现状,学生思考: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 5世纪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毛乌素南部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经过中国治沙人多年的努力,毛乌素沙漠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不再流失,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2020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黄河的年输沙量也由此减少了4吨,开辟新农田160万亩,毛乌素沙漠是一个奇迹。 2、学生回答: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3、教师归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如何理解“生命共同体”? 4、教师出示问题: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回答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是生命之母,广袤的草原、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也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而人类总想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然后恶果…… 教师展示近年来自然报复人类的灾难性事件图片,学生讨论议题: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课堂任务:结合P133内容,思考: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议题二:如何理解“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教师介绍安吉余村的前世今生,学生结合余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分享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30多年前,余村村民以卖竹子、采矿山为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村庄富了,山却秃了,河也枯了。2005年,余村关停污染企业;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余村由一个重污染“首富村”到“风景区”“文明村”“示范村”的变化,原因在于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指的是生态环境,“金山银山”说的是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4、教师播放《两山理论下的美丽脱变》视频,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余村是如何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余村这样的案例? 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原本泥泞的村路被平坦开阔的“两山绿道”取代,坑坑洼洼的矿山摇身变为“遗址公园”,复垦后的水泥厂旧址也被改建成了五彩田园……与此同时,村里的休闲产业链,也从单纯的自然观光,发展到河道漂流、户外拓展、果蔬采摘等综合业态。 议题三: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结合教材第136页“阅读与思考”,思考: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我国为什么制定上述目标 2、教师介绍“碳达峰”和“碳中和”,引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3、教师讲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绿色生产方式的内涵:要求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组织生产,创造绿色产品、满足绿色消费。 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绿色产品。 4、教师播放视频《“一”笔开启绿色生活》,学生讨论:如何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就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抓手,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在生产的全过程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5、教师讲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指人们在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中注重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人们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分享:还有哪些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含碳物质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温室效应。绿色消费,指人们在消费领域里提倡的一种主张,要求消费者不购买那些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品,是环境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后出现的一种趋势。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详见PP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