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心育课教学设计:合理归因,不断进步【活动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归因方法,养成积极的归因风格,使自己在生活中不断进步、快乐成长!【活动方法】游戏体验、讨论、心理测验等。【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用纸等。【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红绿灯活动规则:第一轮:全班同学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动作——红灯——双手抱头绿灯——原地立正黄灯——双手抱胸做错的同学坐下,其余同学继续。第二轮:全班同学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动作——红灯——双手抱头绿灯——原地立正黄灯——双手抱胸(接下来红绿灯时的动作将发生交换)做错的同学坐下,其余同学继续,坚持到最后的同学获胜。分享:自己在这个游戏中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是在归因!归因就是寻找原因,是我们对自己做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做出的判断,这个原因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师:爱因斯坦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由此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归因方式。二、走近归因1、请大家结合这次的考试结果分析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请学生分享。师: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一般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纳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几个方面。请学生把自己所列出的原因进行分类,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因,把它归在“其他”项里。出示维纳的归因理论图,让学生对照图表分析自己的归因风格。师:归因当中也有大学问!不同的归因风格可是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请看下面一个故事~杀人犯的儿子有一个人因杀人进了监狱,这个人有两个儿子,若干年以后一个儿子也因杀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儿子却成了家,事业有成,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有人分别问他们原因,不料他们说了一句同样的话。猜猜看,他们说了一句怎样的话呢?答案是:谁让我有这样一个父亲呢?分享:请你分析两个儿子的归因风格,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师:两个儿子的归因风格看似相同,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受了杀人犯父亲的影响,不可能会有好的作为;而另一个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外界环境所带来的不足。可见,只有正确合理的归因方式才能让我们不断进步,去创造幸福快乐的生活!2、查看具体事例,学习合理的归因方法。事例一:小溪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小学和初一的时候还担任班长,同学们对她也是“前呼后拥”的样子。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初二下学期,小溪再也找不到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了:宿舍里的人觉得她什么事都不干,不喜欢她,身边的同学觉得她太孤傲也都不爱搭理她。小溪孤单极了:我还是以前的我呀!为什么她们都不理我了呢?肯定是她们针对我、排挤我,还联合起来欺负我!思考:小溪是如何归因的?你如何看待小溪的归因?事例二:考试后,某班的两位同学在教室里闲聊起来——甲:唉!这书读得真苦啊!乙:喂,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甲:唉,别提了,真是惨不忍睹啊!连哭的勇气都没了。乙:你平时够努力的,怎么会没考好呢?甲:是啊,我小学是“希望之星”,初二就成了“流星”!唉,看来我真不是学习的材料啊,再努力恐怕也没用了!你呢?乙:我?我跟你一样,以前也算“希望之星”,现在就成了“扫帚星”!但是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天这地步,都得怪老师没有把我们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怪老师,还能怪谁呢?讨论:他们是如何归因的?他们以后会怎么做?事例三:小张和小王是同一个班的同学,两个人平时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小张超常发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小王发挥失常,比小张落后很多。小王认为小张这次之所以考得好,都是因为他运气比自己好,说不定下一次轮到自己运气好了呢。小张却认为自己这次考得好,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凭借运气侥幸取得成功。讨论: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归因?小王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成绩?3、总结提高通过刚才三个事例的学习,你知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的时候该怎么归因了吗?小组讨论3分钟,派代表总结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归纳:1)当面对成功的时候首先,肯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这一内在因素;其次,相信自己具备“能力”这一稳定因素,树立自信心。切忌把成功归结于运气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不要让自己抱侥幸心理。2)当面对失败的时候首先,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失误和复习方向偏离等这些可控的内因,不要把原因都推到自身因素之外或自己的能力上;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找一找自身努力之外的某些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身体原因、环境干扰、家庭变故和试题难度太大等。3)三要三不要要客观分析影响你成败的原因,不要主观臆断。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但也不要一味自责。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