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会 弘扬国学精髓 传承儒家文化 说课 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会 弘扬国学精髓 传承儒家文化 说课 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弘·扬·国·学·精·髓 传·承·儒·家·文·化
主讲人:XXX 日期:202X年XX月XX日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学习国学经典,传承儒家文化

什么是儒家文化


什么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什么是儒家文化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汉书·艺文志》
社会内部矛盾引发的思想变革


儒家文化的产生背景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百家争鸣
儒家文化的产生背景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中国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01
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02
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03
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04
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05
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不尚武?
儒家重阶级?
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
内圣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
外王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
“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
“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其中“仁”、“礼”在“内圣外王”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内圣外王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大众儒学是入学的原教旨
外王学说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外王学说
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外王学说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
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外王学说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旧的礼制,这是因为这个礼制中的许多内容,有违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已经违背了仁的原则。
所以,辛亥革命推翻旧的礼制,本身正是体现了儒学的仁的原则。
但是,新的社会形态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最后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


儒家文化的词汇释义


“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
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文化的词汇释义


“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
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种推广程序
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一种政治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一种心理原则
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一种主观能动性
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儒家文化的词汇释义


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
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
礼的原义
“礼”的推广


儒家文化的词汇释义


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
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名实一致
儒家文化的词汇释义



“知命”是一种人生态度
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
“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因此,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的人生态度。
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


儒家文化的词汇释义







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教育价值
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
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
孔子的思想影响无数人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


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
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后世教育开辟一条新道路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教育价值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政治价值
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
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
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
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精髓“和”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政治价值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
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中庸

学习国学经典


传承儒家文化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诗经》、《尚书》 《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儒家六经
秦朝
东汉
唐朝
宋代


儒家经典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
《书》《礼》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礼记》
《孝经》
《论语》
《孟子》
训诂
《尔雅》


四书
《大学》(《礼记》中一篇)
《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
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后世的 “四书五经”
代表人物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有:
孔子


孟子
荀卿
董仲舒
程颐
朱熹
王阳明
周敦颐
韩愈
张载
程颢
陆九渊
顾炎武
戴震







弘·扬·国·学·精·髓 传·承·儒·家·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