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会《论语》阅读分享 读书会 课件 (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会《论语》阅读分享 读书会 课件 (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2023年《论语》读书分享会
《论语》读书分享
增智慧 · 提修养 · 悟人生
主讲人:XXX
日期:2023年XX月
目录
《论语》简介

《论语》的阅读建议

《论语》的思想内容

《论语》的艺术特色

《论语》的读书观

CONTENTS
《论语》简介

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
《论语》简介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简介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
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阅读建议

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
《论语》的阅读建议
理解书名的含义及来历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做好整体规划
读《论语》整本书花费的时间比读单篇文章要多得多,所以要做好整体规划。《论语》全书共20篇,512章(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分为512章,其他版本分章定数各有不同)。
从前往后依次阅读,每天读5章,用100天即可读完一遍。一个学期是20周,共140天。
高中生建议至少完整读三遍,用三个学期的时间。最好在高一或高二完成。
初中阶段,建议初中生挑选《论语》中50章左右的内容来读,不必读整本书。也就是说,《论语》整本书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完成。当然,欢迎初中生也阅读《论语》整本书。


《论语》的阅读建议
学会使用序号来检索
如果学生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来读,会发现原文每一章的前面标有两个序号,中间放一个间隔号(其他版本有用连接号“-”的),前面的序号代表篇数,后面的代表章数。
比如,10·25,指的是第十篇《乡党》中第25章。后来出版的各种注译《论语》的版本,大都沿用了这个体例,这让阅读《论语》十分方便,我们要充分利用它。
如果看到序号即能说出篇名,那就说明你初步了解了全书的篇数;如果看到序号就能说出某一章的内容,那说明你对《论语》已经非常熟悉了。
要确切把握《论语》中的重要概念
读《论语》不像读小说那样引人入胜,很可能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
《论语》是一部思想文化著作,有很多概念,学习这些概念是理解《论语》的基本途径。


《论语》的阅读建议
学会运用“内证法”
《论语》中不光有概念,还有很多格言,学生容易把它们误作“概论”或“真理”。这些概念或格言大都有一定背景,有其针对性。
所以,把特殊性误以为普遍性,是阅读《论语》须警惕的。不能孤立地解读《论语》中的格言与概念,更不能绝对化。
要清楚《论语》中人物说话的“大语境”和“小语境”
“大语境”是历史文化背景,比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孔子很多感慨。
除了“大语境”,还有“小语境”,就是一章之内有若干小句,章的主题往往决定了小句的用意。


要了解相关的人和事
《论语》一书涉及的人物有160个左右,还有很多历史事件。
要读懂这部书,需要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否则,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也是最后一点,读《论语》整本书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论语》一书几乎囊括了所有常用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还有一些常见实词和通假字。这可以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


《论语》的思想内容

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
《论语》的思想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的思想内容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论语》的思想内容
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艺术特色

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
《论语》的艺术特色
描述中心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语言特色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文章特色
《论语》的读书观

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
《论语》的读书观
一是学习在于明道
《论语》中有的讨论为何而读的问题,有的论及怎样去读的问题。
我们在读《论语》时,首先要领悟和了解的是为何而读、为何而学的观点。
孔子认为,读书人首先是为认知真理而读,有志于真理而学。
二是读书重在修身
《论语》多处谈到读书与修身的问题。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始终关注读书人的道德修养,将道德修养与读书学习紧密相连。他所忧虑的是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
与此同时,孔子在2500多年前,还注意到了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问题。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古代学习的人,目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学问;现在学习的人,目的则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今天的读书人当深以为戒,去掉不良习气,树立良好学风。
《论语》的读书观
三是知学、好学、乐学
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成效,与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态度和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中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即知学、好学、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为学读书与做事一样,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这就是读书人不断提升的三重境界。
四是学而思、学而习
读书学习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还要有正确的读书理念。
《论语》较早地提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给人启迪的读书理念,其中学而思、学而习的读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谈到了学而思的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从读和思两个方面,指出了读与思两者相脱离的弊端和危害性,强调要做到读而思,即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思结合。
《论语》的读书观
五是为学绝四
我们常说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多读书是基础,读好书是前提,善读书则是关键。
《论语》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讨论了善读书的问题。一方面提出,读书要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等;另一方面,又从克服为学读书毛病的角度,提出了“为学绝四”的观点。
《论语》的读书观
六是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读书学习不仅仅是向书本学习,还要向他人和社会学习;不仅仅是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论语》在如何拓展学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途径,开拓了视野。《论语》强调,学习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的一段向他人学习的名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提倡,要以人为师,选择他人的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在《论语·里仁篇》中,也记载了孔子类似的观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
在这里,看齐与内省都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不仅是一种读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美德。
2023年《论语》读书分享会
感谢您的观看
主讲人:XXX
日期:2023年XX月
增智慧 · 提修养 · 悟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