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麦田里的守望者》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麦田里的守望者》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主讲人:XXX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CONTENTS
01
作者简介
03
文章赏析
04
思想感悟
02
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英文名:Jerome David J. D. Salinger)
犹太人,1919年1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是美国文学家,世界文学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他的代表作品有《九故事》、《举高屋梁,木匠们》、《法兰妮与卓依》等等。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作者经历
作品影响力
1981年查普曼刺杀约翰.列依后对记者说,这样做是为塞林格的作品打广告。
1981年, 欣克利刺杀里根总统前,特意把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留在旅馆的房间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青年纷纷模仿《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登.考尔菲尔德的生活方式,以酗酒、吸毒、群居等颓废的方式反抗现实,整整一代充满反叛精神的年轻人被史学家称为“垮掉的一代”,这一潮流甚至影响至今,很多现代艺术家都将塞林格视为精神偶像。
写书就是写自己
1953年,塞林格亲口对来访的高中生说,在一定程度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就是自己的自传:“我的少年时代和书中的那个少年非常相....把这些经历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心里就像是卸下了一个大包袱。”
1999年,塞林格曾经的恋人梅纳德一语道破玄机:“他不肯把 《麦田的守望者》搬上银幕的原因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演霍尔顿.考尔菲尔德,那就是他自己。只可惜,他现在已经太老了。”
我是谁
麦田里的守望者
独特的叙事视角
《麦田的守望者》中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我”和第二人称叙述“你”的两种视角,多元化的叙事方式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让作品产生了真实可信的效果,体现出小说独特的戏剧性效果。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你这一辈子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
——霍尔顿经典对白
第一人称:“我”霍尔顿.考尔菲尔德
颓废与没落——淳朴与善良;
一个充满矛盾的青年主人公。
文章赏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一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个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一理想一方面体现了霍尔顿对肮脏现实的抵抗,展示了他令人感动的坚韧,表明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我的追寻,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他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裂,正反交织的思想状态。
文章赏析
独具特色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你”唤起读者的参与意识。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怎样过.....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你”是对广大读者的泛指,霍尔德直抒胸臆地跟“你”说他那三天的经历,让读者跟着他一起盲目地寻找人生“大问号”的答案,从而深刻体验他力不从心、四面碰壁的内心痛苦。第二人称的使用让读者介入了叙事情节,给读者带来了奇特的阅读感受。
文章赏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
多变的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糅合
文中,霍尔顿和“你”的谈话,讲述的是过去的“我”的故事,是倒叙;叙述过去两夜三天经历的流浪生活,是顺叙。
《麦田里的守望者》巧妙地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倒叙和顺序的结合运用,把故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行了剪裁与布置,不同时间状态的交错、叠加运用,更好地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以及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
文章赏析
霍尔顿强调他痛恨电影,但他却不断出入电影院;当有机会见到他所喜欢的姑娘琴.拉加德时,他却选择逃避,最后还把怨气发泄在别人身上;尽管他自己满口污言秽语,看到有人写了fuck you两个字,霍尔顿当时的心情是“我见了真他妈的气死”,“我想到菲 比和别的孩子会见到它,最后总有个下流的孩子会解释给他们听”,“我真希望 亲手把写这两个字的人杀掉”。他冒着被误认为写脏话的危险,把两个脏字擦干净了;最后在妹妹菲比的追问下,讲自己的理想时是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千千万万的儿童不掉下悬崖。
文章赏析
主要内容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他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
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节选片段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的活着。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 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一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受兴奋不已。
经典语句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一出场便在精神病院,通过”侃大山“式的方式,转换他的活动空间,每个章节都是在某个地点来叙述霍尔顿的所见所感:如埃德蒙旅馆、夜总会、电影院、百老汇大街他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丑态;在中央公园经历的与女友不欢而散的会面;在自己家与妹妹菲比一起感受到的快乐;还有在学校、历史博物馆等场所表现他的留恋;最后小说以霍尔顿接受医生治疗,拒绝长大而结束。
在虚假的世界里对爱与真的追寻,我们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情感的波澜起伏。霍尔顿了解了广阔的成人世界,也让他一点点看出了隐藏在“文明“面纱下的种种丑恶现象。
感悟
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结
小说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它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更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是一-部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成功地再现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主讲人:XXX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