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不同社会形态特征类别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点 生产力低下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 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生产力巨大飞跃生产关系特点 ①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共同劳动,平等互助的关系 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组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工人受雇于资本家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政治、文化状况(上层建筑) 氏族制度。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共同讨论 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进入文明时代,国家出现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生产发展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微提醒|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理解)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基本特征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原因 直接 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 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含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地位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趋势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空想社 会主义 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评价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资本主 义的发 展和工 人运动 的兴起 表现(理解)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意义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地位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理论 基石 内容(理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②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 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微点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1)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十月革命的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理解)(1)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2)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3)趋势: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近代状况(理解) ①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复兴之路探索(理解) 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艰辛探索反复证实的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革命经历阶段 经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革命胜利标志 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两个步骤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步 骤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理解)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重要意义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探索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理解)2.如何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中共八大(1956年)(1)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①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进程(1)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3)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2.改革开放的意义改变四个面貌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迎来三个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两个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一条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个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理论 实践回答的基本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续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新时代的科学内涵(1)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理解)(2)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理解)历史脉络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奋斗目标 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世界影响 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对中华民族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社会主义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其他国家和民族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 ①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原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要求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继续书写历史新篇章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意义(意义)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十四亿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如何实现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要求: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类别 内容 如何进行 作用区别 伟大斗争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牵引)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保证)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增强“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伟大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联系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3.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要求九个领域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抓住机遇 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才能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理解)(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创立背景世界局势 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民族发展历程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发展历程 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2.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十个明确”①内容(理解)最大优势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布局 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建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②意义:“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该思想的“四梁八柱”。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2)“十四个坚持”①内容(理解)国际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治理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党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意义:“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要求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