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教学设计
【教材结构】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人格权的主要内容
3.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最基础的权利)
4、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教学难点】
1、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最基础的权利)
2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讨论回答问题
议题一:为什么人格权在《民法典》中首次独立成编?我们享有哪些人格权?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一、生命健康俱可贵
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原因
①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
②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2、人身权
(1)内容
( 2 )要求
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3、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 1 )地位
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主体是自然人)
( 2 )重要性
①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
②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
③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3)侵权表现
生命权(侧重生命的延续)——致人死亡,非法剥夺生命 (致死)
身体权(侧重身体的完整)——伤害身体的完整性(致残 )
健康权(侧重机能的健全)——损害健康,致人患病(致病)
(4)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应承担法律责任
人身损害
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
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
赔偿辅助器具和残疾赔偿金
造成死亡
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既学既练】
【总结】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讨论回答问题
议题二:为什么不能擅自使用别人的名字?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二、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
(1)含义
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2)特点
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3)法律依据
①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4)表现
①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②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5)侵权行为
①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②盗用他人姓名;③冒用他人姓名;④以侮辱方式使用他人姓名、故意错误使用他人姓名、给他人取“浑名”或“绰号”等。
【总结】
【案例分析】
2、肖像权
(1)含义
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自然人的外部形象:身体部位,面部等
外部形象载体:影像、雕塑、绘画等
可识别性,指向性:明星特殊的面部特征
(2)法律依据
①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3)侵权行为
①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擅自制作和使用他人肖像。如擅自拥有他人照片,利用肖像做广告、商标和装饰橱窗等。
②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的,或者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丑化:歪曲污蔑、贬低 ,例如:画胡须
污损:泼墨水、焚烧、撕毁他人照片
利用信息技术伪造 : 例如:恶意P图、恶意做表情包
(4)侵权责任
① 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② 除上述责任外,如果存在获利行为,侵权人则应适当赔偿他人损失;如果构成精神伤害,被侵害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
【总结】
【特别提示】
【知识拓展】
【既学既练】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讨论回答问题
议题三:为什么“表情包”不能随便发?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三、名誉隐私不可侵
(一)名誉权和荣誉权
1、含义
①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②荣誉是公民、法人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
2、法律依据
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知识拓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讨论回答问题
议题四:英雄的名誉、荣誉不容懈怠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相关链接】
【知识拓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讨论回答问题
议题五:为何自家门上安装“电子猫眼”也构成侵权?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二)隐私权
1、隐私含义
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隐私权的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例如:偷拍;擅入他人民宅、侵入他人邮箱、微信等;监视、跟踪、发送垃圾短信、拨打骚扰电话;擅自泄露、公开他人的隐私。
3、重要性
①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易混易错】
【总结】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讨论回答问题
议题六:以上作法是否正确?原因?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三)个人信息
1、含义:P11相关链接
(注意:个人信息并非都是隐私,如:个人姓名就不是隐私,而身份证健康信息等就是)
2、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
如:大数据杀熟属于不正当,医院搜集患者信息可以分析病情不能用于其他。
3、意义
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
【正误判断】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