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标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充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历史地位。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探究活动一: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思考: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 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出示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目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意志、理论、计划、感觉、经验、目的等主观精神。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的物质:水、石、矿、泥沙、大气、土壤、动植物等。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各种机器设备、文物、艺术品等。人类行为造成的物质:各种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矿井、水利工程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注意: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是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承认物质或存在第一性、意识或思维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主张思维或意识第一性、物质或存在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基础、根源)、何者为第二性(派生、结果),这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重要标准。——凡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理论,都属于不可知论。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阐明了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科学内涵。3、哲学的基本问题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由于各国国情、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体系和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①中国古代哲学则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②西方哲学主要集中于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关系问题的探讨。(2)在不同时代,同一哲学传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关注点的也有不同。①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②西方近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③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但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的基本问题。探究活动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为什么?(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提示:(1)很重要。一个好的学习计划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学习计划学习能使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都属于存在的问题。第二目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探究活动三: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更高级。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提示:①我不同意材料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②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理解。不能只从两个范畴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这是极其错误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表达的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特定哲学立场,是世界观问题。第三目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议题三:哲学史上两大基本阵营是什么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派别。——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基础、根源)、何者为第二性(派生、结果),这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3)对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派别的认识与人类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派别的认识与人类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必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特别是否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区别的虚无主义倾向;二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特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关系简单化、模式化、俗化的教条主义倾向。相关链接: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缺乏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局限性:①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过程最终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②把物质本身归结为物质结构的某些层次,如原子等,把某些不具有形体的自然现象,如能量等,排除在物质之外;③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④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是一种“半截子”的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现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将唯物主义提高到了全新的水平。3、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相关链接:唯心主义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并非偶然。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正如毛泽东所作的通俗比喻,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