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1世界的物质性课标要求: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学习目标: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形成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意识和物质的物质统一性。4.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5.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政治认同: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难点:什么是物质和意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出示课题:世界的物质性第一目 自然界的物质性议题一:人类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方法论: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意: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3、探究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③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规定: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脱离各种具体实物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本身。4、物质的定义及其特性(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揭示了物质相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有力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②物质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这就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有力地批驳了不可知论。(2)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类别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 ①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③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④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注意: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这一论断,科学研究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科学研究才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取得更大进展。第二目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议题二: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2)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①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②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③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人口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发展。③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目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议题三: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①人类劳动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二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这两个特征相互联系,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过着群居生活的猿类由于劳动的发展,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更加必要,以致达到彼此间必须交流的地步,于是出现了最初的语言和思维。因此,劳动不仅促进了意识活动的器官即人脑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外壳即语言的形成。劳动和社会交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没有劳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类意识。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思考: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提示:①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②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在质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比不上人脑。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区别。高等动物脑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③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的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的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阅读与思考: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提示:①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②“说大话”“描神画鬼”, 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客观事物 。所以,“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4、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过程都是客观的物质过程,都有其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因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终统一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意识和物质的物质统一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①从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从对象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不过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是对客观存在的摄影、模写、摹本。因此,人的意识归根结底根源于物质。③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④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错误的思想、观念、意识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颠倒的反映而已。因此,不论什么样的意识,,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阐明了意识的本质,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基本原理。(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例1:“人工智能”、“村超”“显眼包”,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网络流行用语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决定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C.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解析: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材料体现的是唯物主义,A错误;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说明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B符合题意;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歪曲反映,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意识与人脑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例2:哲学课上,老师问:“木材是物质,可加工成家具;家具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甲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乙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有其变化过程。”丙同学说:“物质是可以被改变的。”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从客观实在性来看物质,指的是具体的事物 ②乙同学讲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指的是抽象的物质 ③甲、乙两同学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④丙同学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其观点是错误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D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甲同学的回答指的是抽象的物质,①错误;乙同学的回答指的是具体的事物,②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