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学案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学案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学会正确运用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比较联言判断、选言判断与假言判断之间的区别。
【政治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意识,发;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复合判断,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判断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公共参与:根据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自觉进行正确判断;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理解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明确运用选言判断注意的问题,正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考情考向分析】
核心考点 考题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2022 ●北京卷T7;
科学思维的特点和意义 2022●北京卷T17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2023●浙江6月卷T28;2023●广东卷T16;2023●湖北卷T13;
逻辑思维规则——判断 2022●海南卷T20;2023●山东卷T12;2023●新课标卷T23;2023●浙江6月卷T27;2023●辽宁卷T15;2023●湖南卷T15;2023●湖北卷T19;
逻辑思维规则——归纳 2022●海南卷T22;2023●辽宁卷T19;2023●江苏卷T12;2023●湖南卷T20;
逻辑思维规则——推理
2022●山东卷T18;2022●北京卷T8;2022●辽宁卷T16;2022●海南卷T21;
辩证思维方法 2022●山东卷T8;2022●辽宁卷T20;
创新思维能力 2022●山东卷T13;2023●新课标T40;2023●山东T17;2023●辽宁卷T15;2023●北京卷T6;2023●浙江1月卷T34;2023●广东卷T20;2023●iaao卷T13;2023●湖北卷T14;
【思维体系构建】
《法治与生活》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第二单元知识体系
本专题脉络
【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必备知识
考点一:判断的概述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和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语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地讲,疑问句只是提出一种疑问,并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请求,也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感叹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语句,一般没有对事物情况作断定。由此可见,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例如:“苏杭是真实人间天堂”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①这房间的灯不亮;②我要炒肉丝。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典例】
一、单选题
1.某学校组织学生分批前往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需要选派学生干部担任领队。在符合条件的多名学生干部中,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受到大家关注。甲、乙、丙三位老师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人意见的方案是( )
A.选小李,不选小张 B.选小张,不选小李
C.两人都不选 D.两人都选
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亿万劳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下列对于习总书记讲话的逻辑分析正确的是( )
序号 总书记重要讲话 逻辑分析
①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该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②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该判断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③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这是一个性质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推理
④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该结论符合三段论推理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三段论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在下表中的三段论推理中,若“医生”为M、“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为S、“熟悉医学知识的”为P,能够通过欧拉图正确反映词项间外延关系,揭示该三段论所犯错误的是( )
医生都是熟悉医学知识的, 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都不是医生, 所以,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都不是熟悉医学知识的。
A. B. C. D.
4.科学思维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② 这所大学的学生学习了很多课程,张三是这所大学的学生,所以,张三学习了很多课程 是无效的三段论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③ 诉讼外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 作出了正确的划分
④ 公民的义务是不能放弃的,所以,能放弃的都不是公民的义务 属于换质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语句作为判断表述有误。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判断①: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判断②: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判断③: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A.判断①的量项使用不当
B.判断②的联项使用不当
C.判断③的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D.三个判断或者缺少主项,或者缺少谓项
6.科学思维要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小丽认识华坪女子高中校长时伐楷模张桂梅 这是非对称关系的判断
②剩余价值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这对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下定义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对此类判断,前件假必后假,后真必前真
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辛亥革命的继承者 这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
小张: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小李: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小周: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小王:只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以上发言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张的发言是通过语句表达的,不属于判断
②小李对现代化的理解属于相容选言判断,至少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
③小周的发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超越”关系是反对称关系
④小王认为,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法官甲和法官乙在议论某一案件:
法官甲:“公诉机关的材料还不是充分、确凿的,所以不能说被告人构成犯罪”。法官乙:“那么说,只能判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了。” 法官甲:“也不能说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他有很大的嫌疑。”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法官甲的说法( )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B.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C.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D.违背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规则
9.
各位教职工: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印章使用和管理,明确印章使用的权限及范围,规范用印行为,现就学校印章使用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教职工如需用印,请事先填写《XX市XX学校用印审批单》,填好后送交科室或年级的分管校长,签字同意后,方可用印。以上通知,从即日起开始执行。 校长室
下列对该通知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通知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②填写《XX市XX学校用印审批单》是用印的必要条件
③该通知运用了联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④科室或年级的分管校长任意一方签字同意后即可用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复兴学校高三(1)班正在民主推荐代表该班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人选。王同学说:“我建议,要么张同学去,要么陈同学去。”李同学说:“我不这么认为。”李同学的明确意思是( )
A.张同学和陈同学都去
B.张同学和陈同学都不去
C.要么张同学和陈同学都去,要么张同学和陈同学都不去
D.张同学和陈同学只能去一人
11.下列观点与其逻辑思维规则的理解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观点 逻辑思维规则理解
① 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公益诉讼 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② 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 这个关系判断为反传递关系
③ 要么集中精力学习文化,要么放弃学习参加社会实践 用错判断形式,把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当作相容的选言判断
④ 有些劳动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所以,有些按劳分配不是劳动收入 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此关头,我们更需要增进思想沟通,促进交流合作,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的这个判断( )
①是简单判断中的性质判断
②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
③是复合判断中的选言判断
④为真的前提是各支判断都为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必须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逻辑思维形式。对下列法律条文的判断类型划分正确的是( )
法律条文 判断类型
①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关系判断
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否定判断
③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联言判断
④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某学校在今年秋季组织开展了“丰收节里庆丰年”活动,带领同学们感悟农业文化,体悟劳动之美。几位同学在参加活动后,发表了以下感言
甲:秋天是金色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乙:我虽然不是农民,但是我尊重农民 丙:古老的农耕文化依然有当代价值 丁:有些人认识传统农具,有些人不认识传统农具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说法不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乙的说法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
C.丙的描述并不违反矛盾律
D.根据排中律,丁的两种论断必有一假
二、主观题
15.水从高原由西向东流下,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上。它的游泳技术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逆行到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了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渔民的喝彩。它不断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被冻成了冰。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动的姿势。
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行了那么远那么久。一位老者为之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正确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三个复合判断的句子,并说出其类型。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铁人点亮一束光,一群铁人照亮这座城,永恒的信念筑牢高高钻塔,滚滚油龙为祖国增色添香……”近年来,H省文旅系统多措并举,把铁人精神传遍龙江大地,激励新时代文旅人将文旅建设不断推上新台阶。
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H省文旅系统的干部职工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用优质服务提升百姓幸福感。群文战线“结对子、种文化”培训活动惠及百万群众,图书馆、博物馆延时服务增加了百姓幸福感,最美文物人评选活动涌现出上百名讲奉献的优秀基层文物工作者。H省通过培训、考察、交流等方式,培养了文化志愿者16.7万人。他们走进大街小巷、乡镇村屯,把一台台精彩演出、一场场精美展览、一堂堂务实讲座送到百姓家门口,得到百姓的肯定。H省多地文旅人始终学习大庆石油人的精、细、严,用汗水和务实践行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式的坚韧精神,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在艺术生产上也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秉承大庆石油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作风,真抓实干,创排了京剧《冰道》、评剧《走过暴风骤雨》、龙江剧《木兰马旭》等精品力作。
(1)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铁人精神对H省文旅建设发展的意义。
(2)有人认为“只要弘扬传承铁人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事业的胜利”,请运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中华文物的回归,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
材料一 2023年10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为了更好反映文物回归问题,短剧创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来自中国的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时,带回了在屈辱年代被非法运往英国的中国文物们的一封封“家书”,表达了文物们返回中国的热切愿望,字字戳中网友的泪点。
材料二 文物回归“道阻且长”,但我国追讨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从2014年至2023年,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2023年8月25日,瑞士向我国返还了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这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我国追讨文物为什么能不断取得成功。
(2)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知识,对“文物回归,实则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这一判断的逻辑性质作简要分析。
【易混易错】
1.“小刘和小赵是学生”是联言判断,“小刘和小赵是邻居”是关系判断。( )
2.充分假推理中,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就能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
3.小王和小张是歌迷,这是一个关系判断。 ( )
4.由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就可以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
5..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 )
6.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
7.只要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就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
8.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联言判断。( )
9.复合判断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是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是假言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学会正确运用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比较联言判断、选言判断与假言判断之间的区别。
【政治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意识,发;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复合判断,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判断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公共参与:根据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自觉进行正确判断;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理解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明确运用选言判断注意的问题,正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考情考向分析】
核心考点 考题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2022 ●北京卷T7;
科学思维的特点和意义 2022●北京卷T17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2023●浙江6月卷T28;2023●广东卷T16;2023●湖北卷T13;
逻辑思维规则——判断 2022●海南卷T20;2023●山东卷T12;2023●新课标卷T23;2023●浙江6月卷T27;2023●辽宁卷T15;2023●湖南卷T15;2023●湖北卷T19;
逻辑思维规则——归纳 2022●海南卷T22;2023●辽宁卷T19;2023●江苏卷T12;2023●湖南卷T20;
逻辑思维规则——推理
2022●山东卷T18;2022●北京卷T8;2022●辽宁卷T16;2022●海南卷T21;
辩证思维方法 2022●山东卷T8;2022●辽宁卷T20;
创新思维能力 2022●山东卷T13;2023●新课标T40;2023●山东T17;2023●辽宁卷T15;2023●北京卷T6;2023●浙江1月卷T34;2023●广东卷T20;2023●iaao卷T13;2023●湖北卷T14;
【思维体系构建】
《法治与生活》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第二单元知识体系
本专题脉络
【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必备知识
考点一:判断的概述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和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语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地讲,疑问句只是提出一种疑问,并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请求,也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感叹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语句,一般没有对事物情况作断定。由此可见,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例如:“苏杭是真实人间天堂”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①这房间的灯不亮;②我要炒肉丝。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典例】
一、单选题
1.某学校组织学生分批前往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需要选派学生干部担任领队。在符合条件的多名学生干部中,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受到大家关注。甲、乙、丙三位老师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人意见的方案是( )
A.选小李,不选小张 B.选小张,不选小李
C.两人都不选 D.两人都选
【答案】D
【详解】D: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人意见的方案,那么甲、乙、丙三人的话同时是真的。 老师甲:如果选派小张,就要选派小李。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件真,后件必真,有了“选派小张”这个情况,就会出现“选派小李”这个情况。“选派小张”却“不选派小李”是不可能的; 老师乙:或者选派小张,或者不选派小李。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他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老师丙:只有选派小李,才不选派小张。“选派小李”是“不选派小张”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但有前却未必有后,因此可以肯定前件而否定后件,肯定前件“选派小李”,否定后件“不选派小张”,即选派小张,综上分析,两人都选才是正确的,D符合题意。
AB:老师甲:如果选派小张,就要选派小李。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件真,后件必真;后件真,前件必真,有了“选派小李”这个情况,就会出现“选派小张”这个情况。有了“选派小张”这个情况,就会出现“选派小李”这个情况,选小李,不选小张和选小张,不选小李都是错误的,AB错误。
C:老师丙:只有选派小李,才不选派小张。“选派小李”是“不选派小张”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不选派小李,一定要选派小张,不能两个人都不选,C错误。
故本题选D。
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亿万劳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下列对于习总书记讲话的逻辑分析正确的是( )
序号 总书记重要讲话 逻辑分析
①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该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②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该判断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③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这是一个性质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推理
④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该结论符合三段论推理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该判断是真的。从形式逻辑来看,这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或者所有选言支是真的,则该判断为真,故①符合题意;
②:该判断是一个全称肯定的性质判断,主项“人世间的一切幸福”对应的量项是全称的,所以主项周延,谓项“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对应的联项是肯定的,所以谓项不周延,故②符合题意;
③:换位推理适用于性质判断,而该选项中的判断属于复合判断,不是性质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推理,故③表述错误;
④:该选项中表述只是一个复合判断,没有进行推理,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三段论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在下表中的三段论推理中,若“医生”为M、“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为S、“熟悉医学知识的”为P,能够通过欧拉图正确反映词项间外延关系,揭示该三段论所犯错误的是( )
医生都是熟悉医学知识的, 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都不是医生, 所以,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都不是熟悉医学知识的。
A. B. C. D.
【答案】D
【详解】这个推理从逻辑上主要错在“都是熟悉医学知识”这个大项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即“医生”只是“熟悉医学知识”中的一部分人,而不是其全部),而在结论中却周延了(成了否定命题的谓项)。这就是说,它的结论所断定的对象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对象范围,因而在这一推理中,结论就不是由其前提所能推出的。其前提的真也就不能保证结论的真。这种错误逻辑上称为“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A:该图表明医生都是熟悉医学知识的,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也都是熟悉医学知识的,A与题意不符。
B:该图表明医生都是熟悉医学知识的,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都不是医生同时也没有人熟悉医学知识的,B与题意不符。
C:该图表明医生都是熟悉医学知识的,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是医生、有一部分人虽不是医生但也熟悉医学知识,C与题意不符。
D:该图表明医生都是熟悉医学知识的,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中有一部分人也是熟悉医学知识的, 这与“某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都不是熟悉医学知识的”相矛盾,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科学思维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② 这所大学的学生学习了很多课程,张三是这所大学的学生,所以,张三学习了很多课程 是无效的三段论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③ 诉讼外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 作出了正确的划分
④ 公民的义务是不能放弃的,所以,能放弃的都不是公民的义务 属于换质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没有经历寒彻骨,就没有梅花扑鼻香,前件假,后件一定假,①正确。
②:“这所大学的学生”是中项,“这所大学的学生”在前提中周延了一次,是有效三段论,②错误。
③:调解分为诉讼调解和诉讼外调解,诉讼外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子项划分正确,符合划分规则,③正确。
④:换质推理主项和量项不变,是改为不是,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正确换质为“公民的义务不是能放弃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下列语句作为判断表述有误。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判断①: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判断②: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判断③: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A.判断①的量项使用不当
B.判断②的联项使用不当
C.判断③的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D.三个判断或者缺少主项,或者缺少谓项
【答案】B
【详解】B:“仙人掌”是植物,“也不是”这一联项使用不当,B正确。
A:“中学生”是人,“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时间段,这个判断的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而不是量项使用不当,A排除。
C:所有又长又臭的文章都不应该在报上发表,而不是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这个判断的量项使用不当,C排除。
D:三个判断有的是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有的是联项作用错误,有的是量项使用不当,D错误。
故本题选B。
6.科学思维要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小丽认识华坪女子高中校长时伐楷模张桂梅 这是非对称关系的判断
②剩余价值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这对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下定义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对此类判断,前件假必后假,后真必前真
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辛亥革命的继承者 这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张桂梅可能认识小丽,也可能不认识小丽,说明“小丽认识华坪女子高中校长时伐楷模张桂梅”是非对称关系的判断,①正确。
②:剩余价值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这是对剩余价值外延的划分,②不符合题意。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这两个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假则后件假,后件真则前件真,③正确。
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辛亥革命的继承者,“只有……才”在这个判断中起强调作用,不能认为是假言判断的连结项,这应当是简单判断,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
小张: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小李: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小周: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小王:只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以上发言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张的发言是通过语句表达的,不属于判断
②小李对现代化的理解属于相容选言判断,至少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
③小周的发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超越”关系是反对称关系
④小王认为,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小张的发言虽然是通过语句表达的,但没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不属于判断, ①正确。
②:小李对现代化的表达断定了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属于联言判断,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该联言判断也是真的,②错误。
③:小周的发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这里的“超越” 关系是反对称关系而不是对称关系,③正确。
④:小王的发言“只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否定前件式,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无效式,④错误。
故本题选A。
8.法官甲和法官乙在议论某一案件:
法官甲:“公诉机关的材料还不是充分、确凿的,所以不能说被告人构成犯罪”。法官乙:“那么说,只能判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了。” 法官甲:“也不能说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他有很大的嫌疑。”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法官甲的说法( )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B.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C.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D.违背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规则
【答案】A
【详解】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法官甲既否定了被告人构成犯罪,又同时否定了被告人不构成犯罪,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法官甲的说法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A符合题意。
BC:思维的明确性要求遵循排中律,法官甲的说法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如果违反同一律是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违反矛盾律是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BC不符合题意。
D:法官甲的说法没有涉及相容选言判断,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
各位教职工: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印章使用和管理,明确印章使用的权限及范围,规范用印行为,现就学校印章使用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教职工如需用印,请事先填写《XX市XX学校用印审批单》,填好后送交科室或年级的分管校长,签字同意后,方可用印。以上通知,从即日起开始执行。 校长室
下列对该通知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通知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②填写《XX市XX学校用印审批单》是用印的必要条件
③该通知运用了联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④科室或年级的分管校长任意一方签字同意后即可用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根据题意可以转换为:只有事先填写《xx市xx学校用印审批单》,才可以申请用印。因此填写审批单是用印的必要条件,②选项正确。
④:该选项是一个相容选言判断,如果该相容选言判断为真,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据此可推出:科室或年级的分管校长任意一方签字同意后方可用印,④选项正确。
①③:该通知的内容运用了复合判断,没有运用推理,①③选项错误。
故本题选C。
10.复兴学校高三(1)班正在民主推荐代表该班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人选。王同学说:“我建议,要么张同学去,要么陈同学去。”李同学说:“我不这么认为。”李同学的明确意思是( )
A.张同学和陈同学都去
B.张同学和陈同学都不去
C.要么张同学和陈同学都去,要么张同学和陈同学都不去
D.张同学和陈同学只能去一人
【答案】C
【详解】C:“要么张同学去,要么陈同学去”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表示张同学和陈同学中必须去一个且只能去一个。李同学的观点是对该判断的否定,即认为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为假,则其明确的意思是:在张同学和陈同学中,要么一个都不去(另选他人去),要么不止去一个(二人都去),C符合题意。
AB:这两项都只能部分地符合李同学的意思,AB不符合题意。
D:“张同学和陈同学只能去一人”符合王同学的意思,不是李同学所要表达的意思,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1.下列观点与其逻辑思维规则的理解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观点 逻辑思维规则理解
① 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公益诉讼 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② 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 这个关系判断为反传递关系
③ 要么集中精力学习文化,要么放弃学习参加社会实践 用错判断形式,把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当作相容的选言判断
④ 有些劳动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所以,有些按劳分配不是劳动收入 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公益诉讼,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①符合题意。
②: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岁数比……大”关系是传递关系,因为甲的岁数肯定比丙大,②说法错误。
③:集中精力学习文化和放弃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是相容的,“要么集中精力学习文化,要么放弃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用错判断形式,把相容的选言判断当作不相容的选言判断,③说法错误。
④:有些劳动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所以,有些按劳分配不是劳动收入,前提中的“劳动收入”是不周延的,换位后变成周延的,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B。
12.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此关头,我们更需要增进思想沟通,促进交流合作,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的这个判断( )
①是简单判断中的性质判断
②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
③是复合判断中的选言判断
④为真的前提是各支判断都为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性质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材料中观点是对世界局势和我国行动的关系判断,是复合判断,①错误。
②: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材料中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更需要增进思想沟通,促进交流合作,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属于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②符合题意。
③:选言判断是指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材料中表现的两个判断都是存在的,属于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③错误。
④: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世界确实进入动荡变革期,各国也确实需要加强合作交流,联言支都是真的,是真判断,④符合题意。
故选D项。
13.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必须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逻辑思维形式。对下列法律条文的判断类型划分正确的是( )
法律条文 判断类型
①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关系判断
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否定判断
③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联言判断
④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属于联言判断,①说法错误。
②:所用的断定方式为否定的判断是否定判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是否定判断,②符合题意。
③:性质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属于性质判断,③说法错误。
④: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某学校在今年秋季组织开展了“丰收节里庆丰年”活动,带领同学们感悟农业文化,体悟劳动之美。几位同学在参加活动后,发表了以下感言
甲:秋天是金色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乙:我虽然不是农民,但是我尊重农民 丙:古老的农耕文化依然有当代价值 丁:有些人认识传统农具,有些人不认识传统农具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说法不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乙的说法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
C.丙的描述并不违反矛盾律
D.根据排中律,丁的两种论断必有一假
【答案】C
【详解】A: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秋天是金色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联言判断,是对同一对象具有的不同属性进行的判断,所以,甲的说法没有违背同一律的要求,A说法错误,排除。
B:“我虽然不是农民,但是我尊重农民”是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所以,乙的说法不存在前后矛盾的地方,B说法错误,排除。
C:“古老的农耕文化依然有当代价值”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所以丙的描述并不违反矛盾律,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有些人认识传统农具,有些人不认识传统农具”,丁的判断是特称肯定和特称否定判断,断定一部分具有某种属性,并没有否认另一部分不具有这种属性,所以D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二、主观题
15.水从高原由西向东流下,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上。它的游泳技术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逆行到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了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渔民的喝彩。它不断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被冻成了冰。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动的姿势。
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行了那么远那么久。一位老者为之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正确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三个复合判断的句子,并说出其类型。
【答案】
①“它的游泳技术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②“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这是一个联言判断。
③“它逆行到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了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渔民的喝彩”,这是一个联言判断,其中分号前后又各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分析】背景素材:渤海口的鱼
考点考查:正确运用复合判断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三个复合判断的句子并说出其类型,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它的游泳技术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可联系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关键词②: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可联系这是一个联言判断。
关键词③:它逆行到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了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渔民的喝彩→可联系这是一个联言判断。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铁人点亮一束光,一群铁人照亮这座城,永恒的信念筑牢高高钻塔,滚滚油龙为祖国增色添香……”近年来,H省文旅系统多措并举,把铁人精神传遍龙江大地,激励新时代文旅人将文旅建设不断推上新台阶。
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H省文旅系统的干部职工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用优质服务提升百姓幸福感。群文战线“结对子、种文化”培训活动惠及百万群众,图书馆、博物馆延时服务增加了百姓幸福感,最美文物人评选活动涌现出上百名讲奉献的优秀基层文物工作者。H省通过培训、考察、交流等方式,培养了文化志愿者16.7万人。他们走进大街小巷、乡镇村屯,把一台台精彩演出、一场场精美展览、一堂堂务实讲座送到百姓家门口,得到百姓的肯定。H省多地文旅人始终学习大庆石油人的精、细、严,用汗水和务实践行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式的坚韧精神,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在艺术生产上也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秉承大庆石油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作风,真抓实干,创排了京剧《冰道》、评剧《走过暴风骤雨》、龙江剧《木兰马旭》等精品力作。
(1)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铁人精神对H省文旅建设发展的意义。
(2)有人认为“只要弘扬传承铁人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事业的胜利”,请运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答案】(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弘扬铁人精神,提升了H省文旅人对发展文旅建设的认识,为该省文旅建设提供精神力量,推动了该省文旅建设高质量发展。
(2)该观点错误。“只要弘扬传承铁人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事业的胜利”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它要求前件为真,后件就一定为真;后件为假,前件就一定为假。取得事业的胜利不止需要主观条件,也需要客观条件。该推理前件为真,后件不一定为真,该观点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弘扬铁人精神
考点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运用判断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设问要求回答弘扬铁人精神对H省文旅建设发展的意义,需要调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H省多地文旅人始终学习大庆石油人的精、细、严,用汗水和务实践行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式的坚韧精神→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关键词②:H省文旅系统多措并举,把铁人精神传遍龙江大地,激励新时代文旅人将文旅建设不断推上新台阶→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设问要求评析“只要弘扬传承铁人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事业的胜利”,需要运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知识,从判断的类型、前件与后件的真假等进行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只要弘扬传承铁人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事业的胜利→可联系该判断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它要求前件为真,后件就一定为真;后件为假,前件就一定为假。但取得事业的胜利不止需要主观条件,也需要客观条件,因此,该推理前件为真,后件不一定为真,该观点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中华文物的回归,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
材料一 2023年10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为了更好反映文物回归问题,短剧创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来自中国的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时,带回了在屈辱年代被非法运往英国的中国文物们的一封封“家书”,表达了文物们返回中国的热切愿望,字字戳中网友的泪点。
材料二 文物回归“道阻且长”,但我国追讨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从2014年至2023年,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2023年8月25日,瑞士向我国返还了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这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我国追讨文物为什么能不断取得成功。
(2)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知识,对“文物回归,实则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这一判断的逻辑性质作简要分析。
【答案】(1)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增强了我国追讨文物的底气和能力,追讨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成功。
②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我国与有关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华文物的回归。
③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我国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国志气、中国勇气、中国底气,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华文物回归。
(2)
“文物回归,实则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该判断包括三个联言支:是中国志气的回归、是中国骨气的回归、是中国底气的回归。同时该判断省略了“既是……又是……也是……”的联结项。
【分析】背景素材:文物的追讨与回归
考点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正确运用复合判断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设问要求回答我国为什么能成功追讨文物,需要调用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自信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国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可联系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关键词②:这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可联系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关键词③:中华文物的回归,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可联系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对“文物回归,实则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这一判断的逻辑性质作简要分析,需要调用正确运用复合判断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文物回归,实则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可联系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
关键词②:是中国志气、中国骨气、中国底气的回归→可联系三个联言支,省略了“既是……又是……也是……”的联结项。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易混易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