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贯穿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它着重从世界观角度阐释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及条件性,为下一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奠定基础。本框题共分三目。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说明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联系的客观性,说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②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联系含义及联系的三个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的问题 (三)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本校的图片,问:图片中的同学在干吗? 他们为什么得到奖学金?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主学习 (一)、.联系的含义 根据看书的情况,提问联系的含义 引导学生结合一些事例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联系的含义。并从联系的含义中引入联系的第一个特点——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1)表现事物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例如:你与空气、阳光、老师、朋友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例:咱们班看作整体,你们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那么你们有没有联系呢?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包括人类社会、自然界、人的思维等)思考: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展示理解运用总结: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就具体事物而言,联系又具有条件性。(2)联系普遍性方法论师:用联系的观点看过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的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完成问题问题: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在这里渗透法制教育)2、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实践的类型可分自在事物,人为事物的联系,他们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有,生物、物理等自在的联系是客观的问: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什么也是客观的?结合本校校门和亭子分析过程: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人的实践—客观物质活动的产物。结果: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师: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记主观随意性。但在生活中我们却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存在。例: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8-发,4-死;人的命运由指纹手相决定;左眼跳财,右眼跳灾。问: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展示图片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师: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师: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过渡]一个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明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3、多样性(1)原因:师:事物的多样性(2)形式:师:直接联系 ———— 间接联系内部联系 ————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 ———— 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 偶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判断: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直接联系唇亡齿寒 直接联系昼夜更替 必然联系虚心使人进步。 因果联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因果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守株待兔 偶然联系思考:下雨好不好?如果是久旱逢甘霖,是件好事,如果是连续不断的洪水,是件坏事。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师: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课堂总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三)联系的原理和方法论原理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课堂练习: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2.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教后反思]: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有效信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加深了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由于穿插许多现实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哲学的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法制意识。但是学生对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下堂课准备再寻找相关的一些素材来帮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