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春晚中的作文素材:传统文化《年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中语文春晚中的作文素材:传统文化《年锦》

资源简介

2024年高中语文春晚中的作文素材:传统文化《年锦》
【节目简介】
2024年央视春晚,来自汉、唐、宋、明四个时代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经过93岁的“敦煌少女”常沙娜手绘,以年锦图的形式亮相。节目中,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分别身着四个时代的传统汉服,伴随着舞台上出现的汉代“卷草云纹”、唐代“有翼瑞狮纹”、宋代“莲花纹”、明代“柿柿如意纹”等20多种传统纹样,演唱着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歌曲《年锦》,给全国人民传达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祝福。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网友热议。2月10日,参与了节目中纹样挑选工作的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陈诗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此次登上节目的20多种纹样是从成百上千种中华传统纹样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以说代表了每一个时代的特点。
“我们之前积累的各种纹样素材有成百上千种,最终呈现在节目中的可能只有20种,平均到汉、唐、宋、明四个时代,可能每个时代也就能选择四五种。在策划中,我们确定了汉代以云纹类的纹样为主,唐代以动物类的纹样为主,宋代以花卉类的纹样为主,明代以吉祥典故类的纹样为主。”陈诗宇介绍,除了纹样本身的主题,挑选纹样时还要考虑纹样与演员身着汉服的搭配问题。
设计演员服饰造型的过程中,陈诗宇等人参考了众多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像汉代的造型我们参考了《女史箴图》等,唐代造型则参考了敦煌莫高窟中一幅壁画上的供养人造型。”陈诗宇说,最终效果呈现到舞台上时,他还会拿着传统绘画和舞台上的演员去对比,观察风格等是否一致。
除了纹样、服饰上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外,陈诗宇介绍,在服饰制作的过程中,织绣工匠们也采用了多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力图将中国最传统的纹样风貌还原给全国观众。
在节目中,舞台上出现了一幅含有各个时期典型传统纹样的巨大圆环,据央视介绍,这个圆环出自“敦煌少女”常沙娜为本次春晚手绘的《年锦图》。陈诗宇也表示,此次节目策划过程中,93岁的常沙娜丰富的学识和敬业精神,给团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常老师告诉我们,这些传统纹样来自于人民,也希望这些纹样能够走向现代人的生活,被运用到人民中去。这些纹样就像中国人生活中的DNA,相信会被现代中国人所接受、所热爱。”陈诗宇表示。
【名言金句】
[有关传统文化的名句]
1.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
适用于“传承”“记录”等主题。可以这样用: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籍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记录着千百年来先人的智慧。用心阅读典籍,吸取其中的养分,既可以滋润心魂,也可以传承文化。
2.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适用于“传承”“记录”等主题。可以这样用:西北大戈壁中,西夏人建立的宫殿,已经变成了断瓦残垣。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流逝,唯有那经过风沙雕琢的石柱依然矗立着,静静地述说着风云变幻与历史沧桑。
3.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适用于“传承”“弘扬文化”等主题。可以这样用: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不管怎么繁华,都会给人一种轻浮感。置身其中,总会觉得不踏实,似乎缺少了一点灵魂方面的东西。人还是要站在传统上,这样灵魂才会安稳,内心才会深刻。
4.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典籍里的中国》)
适用于“传承”“弘扬文化”等主题。可以这样用: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典籍作舟,带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河,引起了强烈反响,达到了“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的传播效果。
5.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适用于“传承”“弘扬文化”“流俗与高雅”等主题。可以这么用:《小苹果》传唱天南地北,《最炫民族风》风靡大街小巷,而代表着优雅与古朴的《平沙落雁》《夕阳箫鼓》却无人问津,只能栖身在小众的艺术馆里。这种状况令人唏嘘。流俗易传,高雅失传,这是人类文化的悲哀。
6.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适用于“传承”“弘扬文化”等主题。可以这么用:人只有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更加深刻,才会知道从自己从何而来,要去何方。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会在跌跌撞撞中迷路,不可能远行。
7.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国》)
适用于“传承”“弘扬文化”等主题。可以这么用:传承古老的文化,使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对当代人也有重大意义。因为,从古老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进而清楚我们的脚步将要迈向何方。
8.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文物说话。(《如果文物会说话》)
适用于“传承”“弘扬文化”等主题。可以这么用: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需要更好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文物说话。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典籍里的中国》《如果文物会说话》这样的电视节目。这样的节目采用故事化的方式,结合现代技术去讲解文物典籍,形式新颖,内容生动,可以让“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摘自人民日报的金句]
1、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的滋养。于传统哲学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东方审美的意境,在古典艺术中体察均衡细致的和谐.....当传统文化照进当代生活,映射出的光芒格外绚烂夺目。
2、让那些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作品“热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观众进行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国家和民族延续的将是“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发展。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4、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5.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6.流水,飞鸟,旅途,唐人用汉字演算着未知,计算着千年万里,计算着一年一月,却计算不出人心的距离。
【歌词欣赏】
茱萸青如山,伏起千里妆。
庆云随风摇,舒卷泛金光。
红日出冬方,天地万年长,
月儿圆如玉,皎皎照我窗。
鸿雁衔丝绢,西飞到敦煌。
雄狮过天山,一啸护八方。
鱼戏莲叶间,唤起千层浪
龙凤行万里,九州育华章。
愿你如沐春光,详云围绕,康健永无恙,
愿你乘风万里,勇敢无惧,寻光去远航,
愿你功成名就,步步吉祥,美名天地扬。
愿你,愿你回首,有温暖目光。
姚黄问春开,菡萏心中藏,
芙蓉笑秋霜,寒梅叶里香,
年年岁岁时,四季花样浓,
勿忘我兰竹,君子世无双。
藤蔓连成线,五葫四海牵,
禾黍话丰收,金秋柿子黄,
蝴蝶满天飞,桃落着红妆,瓜瓞又绵绵,宜家道永昌。
愿你不畏严寒,风度翩翩,坚韧愈芬芳,
愿你国色天香,事事如意,金玉挂满堂,
愿这五湖四海,五谷丰登,皆知荣辱样。
愿你,愿你团圆,岁岁有余粮。
这是我们千年不变的福样,
这是我们心中最美满的向往。
年年岁岁,织成了希望,
一念长乐,一念永安康。
愿这千里江山,河清海晏,福星耀东方。
愿这冬去春来,繁华似锦,万物苏醒忙。
愿你岁岁无忧,欢喜无悲,长乐永安康。
愿你,
愿你温良,无愧我炎黄。
【服饰文化】
【汉服造型】高度还原了汉代《列女仁智图》中的服饰发髻头饰,呈现了汉代盛世安宁,展示了大一统中原王朝传承发展的文化底蕴。颜色选择了中国传统色彩中的黄色作为主色调,具有庄重、大气的情感寓意,同时,黄色凝结着美好的希冀,给人以温暖、包容的视觉感觉。纹样是茱萸纹和云纹的结合,外罩燕尾纱衣,是由方孔穀制作而成。发型是垂臂高髻,因为东汉时期,女子追求庄重与纤柔之美并存之态,精神气质舒展飘逸,高髻和垂髯的搭配深受东汉女子喜爱。发饰则是复原款的东汉金步摇,高贵又灵动。
【唐制汉服造型】还原的是莫高窟第9窟晚唐女供养人像,“花钿落眉间,朱唇照玉颜”,梳云髻,戴花钗,着红妆,披锦绣,再现唐代盛景!妥妥的国色天香,古韵美人。刘诗诗头上的两对花钗原型分别来自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花钗。
【宋制汉服造型】是宋褙子一类的女装经典扮相。珍珠与莲花缠枝纹,清雅十足,寓意“长生”“富贵”。宋朝服饰与唐朝服饰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宋朝更加倾向于简洁和理性,宋代女子服饰体现为上襦下裙,不再像唐朝那般开朗奔放。宋朝国力不及唐朝,提倡简朴,于是也造就了宋朝服饰典雅和清秀的风格走向。
【明制汉服造型】的明制袄裙中,上衣纹样来自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大吉葫芦纹缎,里面还组合了柿柿如意、戟祥如意福禄等图案,是新春期间最典型的“葫芦景”花纹。马面裙的底纹是一款明代“五葫四海”纹,用五葫芦四海螺象征“五湖四海”四方和睦。裙澜则是通过谷穗、蜂、宫灯组成的“五谷丰登”纹和仕女赏灯纹,也是新年期间的应节应景纹。
【人物特写】
常沙娜
常沙娜,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敦煌艺术保护神”常书鸿之女,1931年生于法国里昂,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从此一生结缘敦煌艺术,被誉为“沙漠之花”。在70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教学生涯中,常沙娜临摹、创作了几万件敦煌艺术作品。现年88岁的她仍为传承敦煌艺术四处奔波。2014年开启“花开敦煌—艺术作品全球巡展”至今已持续6年。
被称为敦煌少女的常沙娜老师,从1931年在法国里昂出生,到跟随父亲守护在千年艺术宝库的莫高窟;从留美归来遇到恩师林徽因,转向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到成为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大学女校长,常沙娜用一生为新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留下绚丽的色彩。她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创作思想,是文脉,更是自信,是一种民族性的、血液里的东西。”
如果说常书鸿在敦煌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崇高,张大千在敦煌收获了青绿山水的画境,董希文悟得了民族绘画的韵味,那么,常沙娜则在其中发现在古典艺术的优雅与庄重、装饰世界的丰富与多姿。她随父亲由西方的古罗马旧地归来,回到这曾经辉煌的艺术圣地,对于她来说,父辈的选择奠定了她的一生,当然,这不仅仅是来自艺术本身,更是一份为艺术、为人生、为民族、为国家坚持不懈的、忘我付出的、坚毅进取的艺术精神。
敦煌是她一生挚爱,也练就了她的“童子功”。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中国大饭店……一批不同年代、带有敦煌元素的国家形象和城市地标性建筑装饰,成为首都北京独特的风景线。
常沙娜老师曾在视频中表示,“我这一辈子都在跟纹样打交道,但给春晚设计纹样,我也是头一回。人们赋予传统纹样美好的祝福和寓意,我们将他们应用在春晚舞台的各处,共同完成一份春晚给每位观众的祝福。”
常书鸿与常沙娜——两代人的敦煌守护
《开讲啦》新一期节目中,这一幕感动了许多人:年逾九旬的常沙娜走进常书鸿美术馆,望着父亲的雕像,她一声声轻轻呼唤着爸爸,哽咽地回忆起曾经守护敦煌的点点滴滴。
常书鸿被称为“敦煌守护神”,常沙娜是人们口中“永远的敦煌少女”。
当时,在绘画界已小有名望的常书鸿因为偶然的机遇接触到敦煌艺术,他毅然抛下在法国安逸的生活,怀揣着对敦煌艺术宝库的向往,携家回国。
在他们到来之前,敦煌莫高窟已经在自然侵蚀和外敌破坏下变得满目疮痍,常书鸿就在其间日复一日地行使研究与保护之责。敦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陪伴多年的妻子不堪忍受,婚姻就此分裂。
而女儿常沙娜在父亲的感染下却培养起了兴趣,每天爬进洞窟临摹壁画,日后,她也成为了敦煌艺术和工艺设计的知名专家。
从垂髫稚子到耄耋之年,她沿着父亲曾经走过的路,几十年如一日,用画笔将敦煌之美带出了沙漠,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绚丽。
【适用主题】
热爱与坚守、文化传承
【作文示例】
从恬静怡然的塞纳河畔,回到黄沙漫漫的戈壁敦煌,怀着对艺术的赤诚热爱,常书鸿看见了在厚厚尘埃中熠熠生辉的千年之美。耐常人耐不住的寂寞,忍常人不能忍的艰辛,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父女俩义无反顾的身影,无比动人。父亲的修复与研究,让历史宝库重现辉煌;女儿的设计与创新,让敦煌元素传进万家。如今的莫高窟游人不绝,光芒重绽,常书鸿与常沙娜在孤烟大漠中数十载的心血与坚守,人们不会忘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