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音频+课件 (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音频+课件 (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红烛》燃烧了自我,照亮了黑暗。闻一多先生就像这“红烛”,牺牲了自我,为黑暗中的中国照亮了一条前进的道路。闻一多先生牺牲多年后,臧克家写下了这篇回忆的文章。让我们一同学习这篇文章,去看看,臧克家眼中的闻一多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人?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
臧克家
zāng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1932年发表新诗《老马》,随着《老马》等诗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出版的诗集有《淮上吟》《烙印》《春风集》《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等。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言行一致的品质和敢说敢做、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弥高( ) 衰微( ) 伴侣( )
硕果( ) 卓越( ) 赫然( )
迭起( ) 澎湃( ) 锲而不舍(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 心不在焉( )
群蚁排衙( ) 潜心贯注( )
慷慨淋漓( ) 气冲斗牛( )

shuāi

shuò

zhuó
dié
pài
qiè
kuī


yān

qián
kǎi
dǒu
读一读,写一写
词语集注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李公朴先生因为积极参与、组织昆明的反内战运动,于1946年7月11日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暗杀。闻一多先生于7月15日下午出席了纪念李公朴先生的悼念会和记者招待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挑衅,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即席进行了振聋发聩的讲演。讲演的最后,闻先生说道:“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背景链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写了先生哪几件事?
2.根据这两个部分,如何划分文章结构?
3.这两部分是用哪些话语衔接的?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者: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完成三部著作: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要给我们衰微的
民族开一剂救济的
文化药方”
强烈的爱国之情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写了先生哪几件事?
革命家: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宣传革命,起草政治传单;
发表演说,痛斥敌人,表明决心;
领导游行示威,壮烈牺牲。
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后被特务暗杀。代表作《红烛》《死水》等。 
知人论世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7学者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8-20革命家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结构梳理
2.根据这两个部分,如何划分文章结构?
3.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这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文章第7-9段为过渡段。
第7段通过议论总结上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八、九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这样写连接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
1.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
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任务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者
革命家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2.课文在结构上,前后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毫不张扬、谦虚淡泊的品质;
一丝不苟、潜心贯注的治学态度。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起草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对比
无私无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言行一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闻一多先生是——
踏实严谨、勤奋执着的爱国学者
言行一致、无所畏惧的爱国民主战士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结合全文,说一说第七、八两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第七段通过议论承接上文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第八段总起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以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过渡段,第七段承接上文,第八段总起下文。
4.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后期积极投身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比喻
钻研古代典籍时的专注。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用典
对新知的渴望,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任务三:再读课文,品析语言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潜心研究、执着追求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探索救国的道路
爱国主义精神
比喻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对比
忧国忧民、醉心于文学研究。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治学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学者形象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的越锲而不舍。
本文多用四字成语,两两成对,结构整齐,读起来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具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文辞简约而含义丰富,体现了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因此,读来给人诗歌一样的感受。
诗化的语言,对称的句式。
中心主旨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严谨治学、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勇于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课堂小结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势不剃须。
——汪曾祺《修髯飘飘》
1、课外阅读闻一多的《死水》;
2、完成《补充习题》本课的课内外阅读。
课外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