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1课时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本课时深入学习认识大洲的自然环境。教材以“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为题,综合分析亚洲地形特点和水系特点,以及地形对水系的影响,还设计了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河流影响的活动,希望同学们掌握归纳地形及水系的一般方法。
学生在上学期初步接触了地形的种类和河流流向,如何在地形图上分析一个具体区域的地形特点和河流流向是新内容,学生容易混淆这几个概念:地形、地势、地形区。
知识与能力 核心素养
能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地形、地势、河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通过简要分析亚洲地形、地势和河流的关系,初步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通过对亚洲地形、地势及河流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亚洲地形、地势及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亚洲地形、地势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雄风》歌曲。
教师讲述:同学们,伴着歌曲,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那么,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
提示: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
教师过渡: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本节课我们将从地形、地势、河流这几个方面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二、探究新知
(一)亚洲的地形和地势
1.教师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五种地形特征,谁来说一说这五种地形分别是哪五种?具体有哪些特征?
学生举手发言。
提示:
地形种类 海拔高低 特征
山地 一般在500米以上 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平原 一般在200米以下 宽广平坦,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沿海
高原 一般在5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丘陵 一般在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较山地小
盆地 没有固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的地势如何?
(2)亚洲主要有哪些地形区?
学生自主回答。
提示:(1)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
(2)中部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地势最为高峻,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四周分布着较低的地形单元,如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等。
3.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亚洲的地形图”,分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亚洲的北部主要有哪些地形区?
(2)亚洲的东部主要有哪些地形区?
(3)亚洲的南部主要有哪些地形区?
(4)亚洲的西部主要有哪些地形区?
(5)亚洲海拔在1 000米以上和1 000米以下的地形区主要有哪些?
提示:(1)亚洲北部主要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亚洲东部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3)亚洲南部主要有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
(4)亚洲西部主要有伊朗高原。
(5)亚洲海拔在1 000米以上的地形区主要有东西伯利亚山地、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海拔在1 000米以下的地形区主要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
4.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亚洲的地势是中部高,四周低。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更直观清晰地观察亚洲的地势特征呢?
学生回答(用地形剖面图)。
5.多媒体出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势起伏情况。
提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由西向东,地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
(二)亚洲的河流及其分布
1.教师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那么谁来说一说四大洋分别是哪四大洋?
学生回答。
提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教师讲述:流域一般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为水系。其中,水流最终流入海洋的为外流水系,如太平洋水系、北冰洋水系;水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为内流水系。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亚洲的地形图”,分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亚洲中属于太平洋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哪些?
(2)亚洲中属于印度洋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哪些?
(3)亚洲中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哪些?
(4)亚洲中属于内流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哪些?
(5)亚洲的河流整体分布呈什么走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走向?
提示:(1)~(4)
太平洋水系 印度洋水系 北冰洋水系 内流水系
亚洲的河流 黄河、长江、湄公河等 恒河、印度河等 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
  (5)亚洲的河流整体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往低处流,因此造成亚洲的河流整体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的走向。
教师总结: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断地势情况。受地形、面积广大等因素影响,亚洲长河众多,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3.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8“阅读材料”,了解亚洲之最。
4.多媒体出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在“北美洲地形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提示:(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主要位于北美洲的西部,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大平原在北美洲中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海拔在1 000米以下。
(2)西部主要是高峻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等平原;东部主要是低矮的山脉和高原。
(3)东西高,中部低。
活动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北美洲地形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提示:(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支流自东西两边向中间汇入干流。
(2)水往低处流,地形的高低起伏决定了河流的流向,流域中的地形区的分布决定了干流和支流的流向。
本节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地形及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学完亚洲的这些自然特征之后,再去认识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能够独立分析地形、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