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表格式)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表格式)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 3《逻辑与思维》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第一框阐述了“逻辑”的四种主要含义,阐述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违反依据这些规律所制定的思维规范会犯什么样的逻辑错误,运用这些思维规范应该区分和注意哪些问题。两框的逻辑关系是:了解和掌握逻辑的四种基本含义,明确逻辑的真正意义,有利于把握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另外,本框内容与第二单元内容相关性很高,会涉及到概念、判断、矛盾、反对等内容,建议在讲完第五课后再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它要求每个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内容,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遵守同一律能使思维具有确定性。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就是说,一个判断不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即两个相互否定的论断不能同时为真。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相互否定的判断,即不能既断定某对象是什么,又断定某对象不是什么。遵守矛盾律能使思维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故矛盾律亦称“不矛盾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也就是说,一个判断不能既不是真的,又不假的,即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作出的判断必须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有所肯定,即对“A”与“非 A”不能都加以否定。遵守排中律能使思维具有明确性,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用来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和前后一贯性的三个基本规律。合乎形式逻辑法则的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必要基础,是辩证思维和思维创新的基石。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相辅相成是科学思维的本质要求。
课程标准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理解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法制意识 科学精神:利用同一律,保持思维过程中的概念、论题的确定性。
法制意识 科学精神:利用矛盾律,识别矛盾的概念和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
法制意识 科学精神:利用排中律,寻找正确且具有影响力的观点,提高思维效率。
公共参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坚持真理,驳斥诡辩,提高思维的科学性。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区分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明确了正确思维具备的基本条件,掌握了逻辑的不同含义,这为本课时学习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合乎逻辑的要求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本课时教学在了解了“逻辑”含义的基础上对逻辑的基本要求作了概括性讲述,为学生明确思维与逻辑的关系、逻辑与科学思维的关系铺垫了学理基础。
教学重点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握矛盾律与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个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思维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与议题 情境与任务 表现与评析 教学提示
导入 以社会现象“杠精”导入本课,感受科学思维的可贵。杠精三大定律: 1.理解力不好,战斗力爆表。 2.表达力不好,存在感爆表。 3.po 主说啥不重要,先反驳了再说。 【教师评析】 同学们,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不管你说什么,他都反对,好像他就是来找茬的。 网友给这样的人取了个名字“杠精”,他们往往会怼的,你怀疑人生,甚至有网友说:每次跟这样的人对话,我都希望杀人不犯法。可见深受其害。我们发现,理解力,表现力不好是他们的重要表现,换言之,他们的思维可能出了问题,那么,怎样提高思维的科学性?科学的思维应遵循哪些规律规则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开启学生的思维模式,顺势导入新内容的讲解,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议题一】保持思维过程中的概念、论题的确定性 【情境一】历史老师:适逢纪念辛亥革命 111周年,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杠哥: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任务一】老师哭笑不得的原因是什么?杠哥犯了怎样的逻辑错误? 【学生表现】 分享交流 【教师评析】老师的提问中的“认识”一词,有“评价”或“理解”两种意思。 而杠哥在回答“认识”一词时,所指的是“见到”或“交往”。 杠哥用自己的“认识”概念,偷换了老师的“认识”概念,同一思维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同一性,他的回答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本环节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概念澄清:同一律。2.辨析谬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3.难点突破:“变化发展” 与“始终同一”。
【情境二】历史老师:看看你写的字,根本看不清!杠哥:老师,你又该换眼镜了?【任务二】老师所说的“字看不清”与杠哥所说的“字看不清”是一回事吗? 【教师评析】老师所说的“看不清”,是字写的不好,难以辨认。杠哥所说的“看不清”,指的是老师眼睛不好,视线模糊,看不清楚字。杠哥用自己的“看不清”判断,偷换了老师的“看不清”判断,同一思维中没有保持判断的同一性,他的回答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教师评析】 人们表达观点的时候,思想认识必须具有确定性,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同一律:(1)常用公式“A是 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是偷换论题 (5)前提条件:三同一
【情境三】杠哥以前是一个小胖子,现在是帅哥一枚。 【任务三】该思维是否违反同一律? 【任务四】学生列举违反同一律的示例并解读。 【教师评析】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同一律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议题二】识别矛盾的概念和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境一】班主任:明天领导检查,问你们体育课上不上的时候,都要回答上!杠哥:老师,你平时告诉我们要诚实,现在又教我们撒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任务一】他评价老师自相矛盾,对不对?说明理由。 【学生表现】讨论交流【教师评析】“诚实”和“撒谎”是相互否定的论断,既要“诚实”又要“撒谎”是同时肯定相互否定的论断,陷入了自相矛盾。 【教师评析】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矛盾律: (1)常用公式:“A不是非 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3)矛盾律要求:在同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4)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5)前提条件:三同一 本环节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概念澄清:矛盾律。 2.辨析谬误:自相矛盾。 3.难点突破:“非此即彼” 与“对立统一”。
【情境二】班主任:你真是又可爱又可恨!杠哥:老师,你又自相矛盾了。 【任务二】杠哥这次评价老师自相矛盾,对不对?说明理由。【任务三】讨论分析P12探究与分享二,作出判断,说明理由,并举例。 【教师评析】老师说他“可爱”是指他身上的优点:诚实,正直,敢说真话,说他“可恨”,是指他常常故意抬杠。优点和缺点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做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逻辑矛盾:指的是思维混乱,错误的反应。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属性。 【教师评析】客观事物本身是包含矛盾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议题三】寻找正确且具有影响力的观点。 【情境一】小明:杠哥,学校的辩论赛,你参加吗?杠哥:谁说我不参加?小明:你参加,赶紧去填报名表吧。杠哥:我要是参加,早就去填表了。小明:那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呀? 【任务一】杠哥到底参加还是不参加,你明确吗?为什么? 【学生表现】讨论交流 【教师评析】杠哥回答:谁说我不参加,是否定了不参加。回答我要是参加,早去填表了,又否定了参加。既否定不参加,又否定参加,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教师评析】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排中律: (1)常用公式:“A或者非 A (2)基本内容:在同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4)逻辑错误: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5)前提条件:三同一 本环节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概念澄清:排中律。 2.辨析谬误:两不可。 3.难点突破:“不能同假”与“不能同真”。
【情境二】小明:杠哥,你赞成下周去香山看红叶吗?杠哥:我不赞成。小明:你反对吗?杠哥:我不反对。 【任务二】杠哥的回答是否违反了排中律?为什么? 【教师评析】“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 A” 的关系,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中立),并不违反排中律。
【情境三】同时否定“种玉米”“不种玉米”。同时否定“种玉米”“种花生”【任务三】是否违反了排中律?为什么? 【教师评析】同时否定“种玉米”“不种玉米”。同时否定否定“A”与“非 A”,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同时否定“种玉米”“种花生”,二者并不是“A”与“非A” 的关系,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中立),并不违反排中律。
【情境四】1、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2、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任务四】总结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借助思维训练进行区分 1、罪犯是钱。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 2、罪犯是赵。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真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假的,按照赵的口供,赵是罪犯。
总结与板书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只有遵循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是科学的思维,只有运用科学思维,才能坚持真理,驳斥诡辩。
教师寄语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 ——鲁迅《理解尊重》
课后实践 请选择下列文献中的任意一篇进行阅读,运用所学知识,绘制论证结构图,并针对逻辑谬误写一段驳文。 1.《理想国》(第一卷)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论正义。 2.《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 3.《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成材”与“不成材”的故事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端给学生的好比是一桌大餐。课有三重境界。第一重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重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重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境界,需要坚持: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满满。 (二)生活为基点-课堂的源头教学中注重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就是关注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从逻辑错误出发,努力使课堂回归生活, 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皆科学。使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境界,需要做到: (一)眼中有人。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学生,了解学生,以生为本永远不能只成 为一句时髦话。在交流环节,教师给学生以时间:预留充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感悟知识。在分享环节,给学生以机会: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感,获得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追求多元化,注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 (二)心中有智。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不仅要有自觉自愿的内在修养,还要有价值教育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塑造。政治教师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外在因素,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本节课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活动之中。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运用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剖析生活实例的深度挖掘和精准解读上还需要再下功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