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等六句名言”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等六句名言”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等六句名言”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
②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司马光)
③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帕斯卡尔)
④致知在格物。(《礼记》)
⑤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巴金)
⑥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葛洪)
名言警句是思想智慧的结晶,能给人启迪,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选择其中两三句,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关联,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命题模仿2017全国Ⅱ卷的作文,属于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古今中外名句组成。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有的言浅理明,有的略带诗意,内容丰富,理解上难度较大;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名句来自古代的有4句。
①意思是天下万物各不相同,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强调事物的差异性。习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及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等多个场合引用过这句古语。经典的语句一再提及,其中蕴含的求同存异的态度、包容并蓄的精神一直不变:不管说的是儒家思想还是中国道路,政治制度还是人类文明,表达的都是“多样性”的内涵。
②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没有不是败于专擅而成于协力的,强调了认识团结的重要性,以及专擅狭隘的危害性。司马光认为,专擅就一定会狭隘,狭隘就会众叛亲离,从而陷入困境;反之,协力就会汇聚众人之力,做事情就会畅通无阻,获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用过这个典故。
④“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对事物的探究。
⑥涂,通“途”,道路。这句话的意思是,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无数的目的地,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后者讲的就是《吕氏春秋》中“刻舟求剑”的故事。葛洪的变化观源于其“物性可变”的哲学观。在长期的炼丹和从医实践中,葛洪接触到大量物质变化现象:“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物质的变化现象使葛洪得出了“事物可变”的正确结论。葛洪的变化观,既讲“法自然”,又讲“非自然”。“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非自然”就是在自然法则之外施以人道,需尽人事,体现了儒道杂糅的特点。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引用了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中的名句——“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引用了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的名句——“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这两处引用,集中表达的是“变化”的哲学,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不要抱残守缺,不要胶柱鼓瑟,要应对变化。
来自外国的有1句。③材料来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宇宙的边疆》前面的题记。帕斯卡尔在《感想录》里说:“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简单理解为:人不能止步于自我满足。
来自现代作家的有1句。巴金的话可以理解为:做真人做真事,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违心,是最高的生活态度。巴金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晚年以说真话著称。著有《随想录》等。
二、写作要求
命题要求“选择其中两三句”,从数列组合的角度来看,足有几十种之多,充分体现了立意的开放性;“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关联,确定立意”这条限制,可以组合的相对少了很多,又体现了立意的限制性;“建立关联”即注重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因果,或对立,或互补,孤立的名句在某种情境下产生了关系。这样的命题要求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以古鉴今,他为己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句或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
三、立意解析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名言警句是思想智慧的结晶,能给人启迪,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释名言警句的思想意义;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名句警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学术研究、生活选择、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参考立意】
立意看组合,组合不同,立意不同。比较合理的立意如下:
1)①⑥,如“物之不齐,事不可拘”
2)①②,如“万物自不同,败专成于共”
3)③④,如“薄物且用心,致知在格物”
4)③⑤,如“爱真理,做自己”“无所用心与至上追求”
5)③④⑤,如“致知格物,忠实生活”
【存在问题】
1)概念不清。
比如解释“专”为“专业”,“共”解释为“通识”,这样一来,对②的理解,就变成了对“专才”的批判,从而违背了常识;把“无所用心”解释为“不操心”,这样一来,对③的解读,完全变了味道。
2)胡乱组合。
本作文看似组合很多,但是如果从建立关联的角度来看,能够合乎要求、铺缀成文的就没有这么多了。有同学想当然认为相邻的两项或三项,一定是命题人特意安排的,于是不加辨析,生硬“拉郎配”,造成在写作时因为观点不明确而胡乱写作的现象。
不同的组合,写作难度不同。比如组合①⑥,起点较高,中间涉及到哲学思辨,比较适合写作水平较高、阅读面较宽的同学;③⑥组合,主要围绕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比较贴近学生认知实际,比较容易着笔。考场之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语文素养。
3)关系不明。
即使做出选择,形成了组合,又因为分辨不清二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能在分析的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几项分几段。这样的现象,在本次考试中,较为普遍,这意味着高考作文训练在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论证乏力。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没有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一味说理;材料泛泛而谈,确守细节;材料多少沾边,勉勉强强;材料胡乱堆积,不管内在逻辑,等等。(2)论证方法相对单一:除了举例之外,看不到其他的论证方式;只会使用归纳,过程缺少推理,强行推出结论。等等。
【学生范文】
范文1
求同存异成团体,共同合作破变局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先秦“亚圣”孟子这样认知世界;面对人各不同、世事常变的问题,东汉道士葛洪有“常制不可以待变化”的名言,北宋学者司马光也有“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的警句。思诸先贤,窃以为,无论于个体还是国家,都应求同存异成为和谐团体,合作求变应对世界变局。
诚如孟子所言,人有不同,事有变迁。对于个体差异,应合理看待,积极拥抱,共成一体;对于事物变化应正面应对,积极求变,方解难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局,合作与求变共同携手,无疑是最适配的方法,最巧妙的锦囊妙计。人之不齐,应以合作谋之;事之不齐,应以求变解之。
以开放包容之眼界看待人人各异,形成合作团体是应变局之基。“独行者难成,众行者易趋”,这是古代先贤的合作智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光生的精辟总结。试想,若无屠呦呦团队的携手攻关,怎有传统提取方法无法应对变局时,集思广益、创新求变的水浸方法,使疟疾的治愈成为可能?各有脾气、性格殊异的科学家们,结成一体时,方有科学技术之光的无限进发。试想,若无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怎有局势紧张、风云变幻时局下,中国外交的成长?国情各异,历史不同的各国,共谋发展时,方有最大化的发展速度、人民福祉。
以主动求变的姿态迎接时事变迁,在共同合作之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变则通,通则久。近年来贸易战频发。科技封锁常有,在动荡不安的变局中,循守常制只会被浪潮打得人仰马翻,主动求变方能破解万难。早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各国之间已成“商旅不绝于途”的良好态势。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同参与合作的各国元首会晤,峰会上,国家合作欣欣向荣,求变方案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共商合作,共同求变,是激发智慧、共享方案、共创未来的良好途径。
回视当下,俄乌战火未歇、巴以冲突待解,战火硝烟中经济发展停滞,人民流离失所的惨酷的景象警醒我们,固守黑暗的丛林法则,激化竞争与矛盾的“常规”并不能应对当今世界变化的时局。“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当下,青年人正确认识合作与求变的重要性,踔厉践行共自合作、主动求变的方法论,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更是当务之急。
共谋合作,是让人各异的“N”走向成一体的“一”,青年人当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之于学习、工作,都应以合作谋发展;主动求变,是让团体的“一”进发“N”的无限可能。我辈青年当大胆创新,积极求变,实现个人与国家不断发展、不断向前的美好前景。
这是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让我们以“合作”为桨舵,以“求变”为旗帜,共同奔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光明未来!
作文2
心存真理,灵活应变
巴金赞颂了热爱真理、忠实生活的至上态度,葛洪倡导应对变化不可固守、须灵活应变的做事准则。在我看来,吾辈青年应具备热爱真理的品格,又不可安于现状,应主动地灵活应变,以此方可在理想征途上一步步走下去。
真理是事物运行的根本原则,热爱真理,让我们能够找到前行探索的稳固抓手,找到忠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灵活应变,主动地寻找新路克服险阻,拒绝墨守成规,自可使我们在探索中取得熠熠生辉的崭新成就。二者相得益彰,吾辈自可以此进取。
对真理的热爱驱使着一代代人不懈求索,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以真理灯塔为指引,茫然迷途中人们自可扬帆起航。布鲁诺热爱日心说之真理,葬身于腐朽教会的烈火之中,炼出一颗崇尚真理的赤子之心;爱因斯坦力排众议,坚守相对论的真理,终成一代科学名匠;马拉松运动员基普乔格严格自律,每天跑30公里,同时广泛阅读书籍,“忠实于生活”,活出自己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热爱真理,我们自可忠实于生活,在波浪汹涌之中破浪前行,达成自己的追求。
在怀揣真理前行的旅途中,也会出现新的困难。我们信奉真理,绝非崇拜“不变”,刻舟岂可求剑?我们都应灵活地应对变化,拒绝墨守成规,找到探求目标的新方法。屠呦呦团队研究中药古法,不拘泥于常规,积极求变,创新性提取青高素,为全人类奉献出一剂良药;我国歼20的研制,继承苏联的气动知识,却不一味模伤,以多年的积累创造了全球首创的鸭翼布局,打造出保国卫民的国之重器。在坚持的真理的基础上,要大胆尝试,灵活应变。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更高要求,要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当下,依然有不少人迷茫于真理与应变之间权衡。有人墨守成规,信奉不变,而在变化的洪流中跌倒;亦有人投机取巧,把“灵活”变成了“狡猾”,丧失了对真理之热爱,亦被淹没于时代洪流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稳健前行。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开拓崭新局面。信奉知识真理,灵活应对变局。拥有自己的方法以突破困境,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这恰是吾辈青年所需追求的卓越目标。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守株”等不来“白兔”。以真理为导向,忠实地生活,自可活出精彩绚烂的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