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案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阶段。2. 理解中华法系的特点和发展。3.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作用。4. 了解社会主义法的制定、认可和职能。5. 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6. 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识。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特点,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职能。2. 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关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四、讲授新课1. 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法治建设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探究与分享(10 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你所了解的我国古代法律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法治建设有何影响?社会主义法与其他类型法律的区别是什么?3. 归纳总结(5 分钟)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出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阶段。4. 小组合作探究(15 分钟)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特点和主要成果,包括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阶段进行详细探讨,并向全班汇报。5. 教师点拨(10 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重点内容,如中华法系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职能等。6. 课堂小结(5 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7. 课堂练习(5 分钟)安排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8. 布置作业(2 分钟)布置一份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的短文,或者收集一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关资料。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3.法律的发展(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4.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2)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近代仁人志士移植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的努力终于失败。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它共30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的理念值得我们传承。【知识总结】有关法律的相关知识表格归纳: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作用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强调法律与伦理的统一,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阶级社会中法律的本质(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2.法的发展的决定因素(1)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3)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法的历史类型(1)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知识总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表格归纳: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4.法的特点(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的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知识总结】法的特点表格归纳:(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认可)(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5.法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1)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②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知识总结】法的职能表格归纳: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 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6.我国当代的法的性质(1)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依据:(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3)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具体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专家点评” 1.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2.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3.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结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①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②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知识总结】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表格归纳:成就 表现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人权的法治保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知识拓展】习近平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方面的要求:(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5)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6)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8)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注意:(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一切主体都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2)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