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

资源简介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法制和法治的概念区别,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2. 教学难点:理解法治的内涵和依法治国原则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5 分钟)
(1)通过对比分析,讲解法制和法治的概念区别。
(2)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小组合作探究(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原则,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探讨该原则的重要性和具体体现。
4. 探究与分享(10 分钟)
请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对所选原则的理解和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5. 教师点拨(5 分钟)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6. 课堂小结(3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制和法治的概念区别,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7. 课堂练习(5 分钟)
安排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8. 布置作业(2 分钟)
布置一份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法治的短文,或者收集一些与依法治国相关的新闻报道并进行分析。
9. 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必要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重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实现总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总目标)
(1)(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知识总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表格归纳:
4.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知识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
【知识拓展】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回答了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a.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b.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b.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注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但是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a.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作用;
b.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总结】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表格总结: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 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属性:平等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知识总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能够领导依法治国顺利进行。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路。
(4)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依法治国。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知识整合】
3个内涵: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内涵。
3个意义: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3个措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