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书分享主题活动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最好的告别》读书分享主题活动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最好的告别》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主讲:某某某
时间:202X.X
CONTENTS
目录
作品简介
接受衰老,是人生的必修课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死亡是一种告别
第一篇章
作品简介
"The Best Farewell"
作品简介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
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
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品简介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作者简介
01
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作者简介
02
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图·葛文德,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作品简介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
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第二篇章
接受衰老,是人生
的必修课
接受衰老,是人生的必修课
医学再怎么进步,都无法摆脱一个结局:无法最终战胜死神。
一步一步迈向衰老的栈道,最后滑向深渊,无人能置身事外。接受衰老,是我们必经的心路历程。
对于普通人,不容易;对医生,同样不容易。
老年病专家菲力克斯,早已从他的病人身上观察到,适应年龄带来的变化有多不容易。
原以为当自己的衰老来临,他可以从容应对,然而,事实比想象中要艰难。
接受衰老
接受衰老,是人生的必修课
菲力克斯经历一系列改变:
60多岁中风,79岁心脏停博,但很幸运地有惊无险。他到82岁才退休,停止工作的原因,是因为妻子贝拉需要照顾。
贝拉因病失明,并伴随严重的记忆力衰退。菲力克斯给贝拉做饭,带她散步,看医生,他说:“现在,她就是我的目标。”
照顾妻子的同时,菲力克斯客观地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皮肤干燥、嗅觉退化、夜间视力变差、容易疲劳、开始掉牙。
但是他采取了所有能采取的措施,比如每周骑3次健身脚踏车,每年看两次牙医等等,让衰老的曲线尽量平缓,而不是“飞流直下”。
接受衰老
接受衰老,是人生的必修课
他知道,如果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性,那么就无法帮助到妻子。把常规体检纳入生活、为未来未雨绸缪,并做出必要的改变来减缓身体机能的衰退,会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适应变化很难,但学会接受现实更有必要。
接受衰老
王蒙曾说:“衰老是肯定的,这不由我拍板,何时衰老,同样不听谁的批示:这是多么快乐,明年我将衰老,这是多么平和,今天仍然活着。”不必畏惧衰老,我们要学会的是,在观念上做准备,在实践中学适应。
接受衰老
第三篇章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The Best Farewell"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01
02
03
每位老年人,都需要足够的心理疏解与心灵抚慰,而不仅仅是生活的照顾。
把照顾妻子作为目标,成为菲力克斯自我价值的来源。每个生命都是如此,对生活的要求也不仅仅简化到健康和安全,更需要心灵支撑。
很多老年人畏惧去养老院,他们惧怕的,不是我们想象的缺乏亲人陪伴或者照顾不周,而是养老院的“三大瘟疫”:倦怠感、孤独感、无助感。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不论医院,还是大多数疗养院,甚至子女,对此都很少有积极的思考和措施:
在我们衰老脆弱时,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托马斯医生就很有创意:
他把2条狗、4只猫、100只鸟带到了大通疗养院,居住其中的老人,都要分担照顾动物的任务。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1
效果很快显现,养老院的“居民们”苏醒了,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几乎不说话的人开始交流了。
2
以前孤僻、不走动的人,开始造访护士站:“我带狗出去散个步”;所有的鸟都被收养并起了好听的名字,人们的眼中重新有了光亮。
3
同等条件下,疗养院的死亡率下降了15%,
4
因为“人对活着的理由的根本需求”发生了改变,重新获得了积极的生命感。就这样,一个喂养宠物的决定,令养老院顿时生机盎然。
这项举措,不仅是对养老机构的启发,更是对每个家庭、每个子女的启迪。
5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作家刘墉讲过:
“我总夸90岁的老娘煮的咖啡香,请她动手,其实我只是希望她多动,而且让她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有用。”
医学进步延长了我们的生命长度,但是,找到活着的价值追求,才能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人近黄昏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如何维持生命品质的秘诀。
保持健康,也要滋养心灵
第四篇章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
对死亡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不久前,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一段视频突然上了热搜。
“这才是最大的不孝:76岁老人躺重症监护室4年”:
范老先生因脑梗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开颅手术后需24小时依靠机械才能维持生命,家人将他放在ICU四年,花费了巨额的治疗费,医生都感叹“出不去也走不了”。
一个人就这样变成了一件物品,浑身插满管子,就为了“活着”。
如今老人已离世,“ICU事件”却出了圈,它戳中了我们一直以来的隐痛:
逐渐年迈的人,该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终点?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人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常说的“五福临门”,最后的一福,就是“善终”。
善终,是没有遭到横祸,了无挂碍和烦恼,安详而自在地离开。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老。”
《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有一位私人钢琴老师佩格,罹患恶性肉瘤,度过地狱般的放化疗,佩格又恢复了授课。
一年半后,肿瘤复发,她再次化疗。但她仍然坚持教学,虽然常常因为配合治疗而调整课程。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不久,佩格病情恶化,大小便失禁,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她有一大堆的惧怕:害怕会失去更多对身体的控制而遭受屈辱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害怕无法离开医院,浑身插管躺在ICU……但幸运的是,她可以自主决定。佩格选择“善终服务”,她回到家中,在服务人员的帮助下,设置活动病床
每隔2小时打镇痛针,服用药物。更重要的是,她清楚自己该如何度过剩下的时光:她要继续教学。她做到了,并且变得很有活力。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她又生存了6周,其中4周在授课,最后2周,学生们在她家,举行了两场音乐会,她愉快地跟他们道别。
她走得很平静。像佩格这样走完最后的人生,是对观念的挑战,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基础、技术的配合。
知易行难,如何安顿好自己,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离开?生命有限,医学也非无涯,不管是想不惜一切代价坚持,还是适时的放手离去,只要能真实地尊重自己的愿望,都值得被赞赏,理解,和支持。在整个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都是无知的孩子,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索。
生死事大,由不得我们漫不经心。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亲人,把对死亡的恐惧,修成对死亡顺其自然地接受,便成功了。
尊重生命,体面地面对死亡
第五篇章
死亡是一种告别
"The Best Farewell"
死亡是一种告别
死亡是一种告别:对生者而言是告别亲人,对死者而言是告别人世。马东曾说:“我们不敢聊死亡,因为都逃不开我们祖先的文化基因留给我们的束缚。
01
02
但我们有必要思考生死,而思考的结果是不重要的,因为思考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死亡是一种告别
死亡是一种告别
死亡是一种告别
我们无法阻止老年的到来,我们能做的,是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汲取知识,从而能更明智地做出决定,让自己和亲人更舒服、更安详。
没有什么能改变死亡的事实,能改变的,是我们对死亡的看法。
即将步入老年的,明晰自己的需求,提前应对以免失措;
为人子女和家属,尊重亲人的意愿,而不是“越俎代庖”;
死亡是一种告别
医疗机构从业者,为病人缓缓摆渡,点亮一盏人性的灯。
思考归途,不是为了让人颓废,而是为了让人清醒;
直面终点,不是为了让人绝望,而是为了重燃希望。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有厚重的思考,更有生命的热情。
《西藏生死书》中有句话:“没有哪一种布施,能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死亡。”向死而生,是最好的告别。
死亡是一种告别
演示到此完毕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主讲:某某某
时间:202X.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