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藏戏》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藏戏》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
4* 藏 戏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藏戏》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2.结构特点
课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课文内容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点出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第二部分(第4~17自然段),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第4~7自然段,写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这段故事让人体会到,只有雪域高原、雪山、旷野,才能孕育出藏戏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第8~17自然段,从唐东杰布的传说写到他的面具,引出对藏戏面具特点的介绍;进而点明藏戏舞台简单、剧情靠说唱来描述等特点,探讨面具在藏戏中的重要作用;接着介绍藏戏演出形态方面的特点——情节可以任意拖延,唱腔、舞台动作可以随意发挥,可以再三重复,时间可以拖至三五天等,这也折射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3.写作特色
课文脉络清楚,描述有详有略,将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清晰地展现出来。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连续三个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也为后文具体写藏戏的特点埋下伏笔。前三段是对藏戏特点的总体提示,中间的主体部分,围绕藏戏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展开介绍,同时也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回答,自然呼应。在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介绍时,作者也并未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特色最鲜明之处进行描绘。比如,对于藏戏中的面具,作者主要介绍了面具中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从藏戏的演出舞台、演出方式等,探究面具得以长久保留的原因。主体部分叙述完之后,用一句话作结。读者带着疑问开始阅读,随着内容的有序推进,心中疑问逐渐消除,让人既获取了知识,又感受到了藏戏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信息。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了解藏戏的特色。可以结合学习提示,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通过自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藏戏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了解了藏戏主要特色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将藏戏的特点介绍清楚的。课文第4~7自然段介绍的是藏戏的起源,可以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再连贯起来,讲讲关于藏戏的传奇故事。
(2)依据文章的中心,区分主次材料,找出详写与略写部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藏戏》融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为一体,从藏戏的形成和特点两方面出发,进行了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第1~3自然段,通过3个问句,以排比的形式,概述藏戏的3个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连续演出时间长。第4~17自然段,通过生动的故事,详细讲述了藏戏的形成,具体介绍了藏戏的特点。第18自然段,讲了藏戏师传身授,代代相传的特点。作为略读课文,重在突出自主阅读,教学时通过对第1~3自然段和第8~17自然段的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2.积累表达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连续三个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可以在以后的习作中借鉴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学过课文后,可以鼓励学生课下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地方戏,给同学介绍这种地方戏的特点,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备教学资源
1.人物介绍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被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现在,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2.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
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被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曾称评剧,被视为国粹,位列中国戏曲“榜首”。京剧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根据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京剧在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流派。如,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2010年,我国的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开封,有400年左右的历史,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抬花轿》《七品芝麻官》《花木兰》等。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黄梅戏: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传统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