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14 文言文二则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1.内容简说《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弟子下棋的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全文大意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通过讲述两小儿争辩太阳距离人之远近,而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全文大意是: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2.结构特点《学弈》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透彻。第一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由此引出下文。第二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讲,另一个人表面虽然在听,实际上却神游八荒之外了。第三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但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背后的原因。第四、五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通过否定智力因素,让读者意识到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所以才会落后。《两小儿辩日》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章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论辩性。文中出现了八个“日”字,反复强调所辩的对象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和现象。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有无尽余味。《两小儿辩日》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要联系文本,深入解读。从“辩日”的角度看,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还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3.写作特色(1)写法特色:巧用对比,证明观点。两则文言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弈》将两个学棋人的表现及学棋结果进行对比描写,揭示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两小儿辩日》以无名小儿与孔子对比,将不同时候的太阳形状及温度进行对比,证明自己的观点,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2)语言特色:善用修辞,更显生动。①《学弈》一文第四、五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既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让小故事的语言更为生动。②《两小儿辩日》一文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他们在不同时候观察到的太阳的不同特征,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同时文章又使用了反问句,扣住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辩论性。4.插图说明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弈秋在教两个人下棋,两个学习下棋的人神情截然不同:右边的人托着腮,看着棋盘认真思考;左边的人手里拿着棋子,头却抬起来看着天空,等待鸟来。这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学弈》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5.习题运用课后练习第1题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意思、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要指导学生通过联系注释和上下文,理解字义,从而确定难读字读音。如,“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句中都含有“为”字,读时容易混淆,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发现第一句中的“为”当“认为”讲,所以读wéi,而通过注释可以知道第二句中“为”当“因为”讲,所以读wèi。同时还要注意读好语句的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指导背诵。《学弈》可引导学生按照“专心学习的人—无心学习的人—学习结果—原因判断”的顺序背诵;《两小儿辩日》可引导学生根据“孔子见小儿—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小儿笑”的顺序背诵,并提示学生关注两小儿语言的对应性,帮助记忆。课后练习第4题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体会两小儿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通过练习,能有效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两小儿都列举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常识,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深入思考,让学生明白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各有各的道理。教学策略1.认写字词指导“缴、与、为”等多音字和通假字在文中的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提示“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俱”右边的“具”内部是三横;“弗”的第三笔是“”;“辩”左边的“辛”最后一笔变为“丿”。2.阅读理解(1)运用多种方法疏通文意,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多种方法来疏通大意。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字,“孔子不能决也”中的“决”字,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字义来推测。又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字,可以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判断出“之”指代的是鸿鹄。对于句子的意思,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2)体会课文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引导学生梳理两小儿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观点的过程。在理清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之后,让学生说说两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以视觉效果为依据,另一个则以对温度的感知为依据。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服对方,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3)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两则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3.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是否遇到过类似《学弈》中的事情?选择本课中的一个小故事,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备教学资源1.《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属山东)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后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捍卫儒家的思想原则,提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性本善,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并将伦理与政治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在历史上有极大的影响。2.《列子》简介《列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由晋人张湛编成。书中抄录一些先秦材料,但从思想内容看是反映魏晋思潮的作品。此书真伪历来有学者考辨。《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一些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如“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3.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