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表里的生物》课文备课方案

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
16 表里的生物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特别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2.结构特点
全文共有二十一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写了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第三部分(第10~19自然段)写父亲作了让步,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仍然不许“我”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也许这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写儿时的“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个小蝎子,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3.写作特色
(1)写法特色:两“线”清晰,形象鲜明。
①本文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文章叙事中隐藏着两条线索。一是以时间为线索,文中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事情发展过程明晰。第二条线是“我”的心理和情感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我”对父亲的怀表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叙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通过两“线”结合,作者展示了一个孩子“胡思乱想”的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②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腻描写,刻画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如“我”与父亲的两次对话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都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时,文中大量“我”的所思所想既是“我”的推理过程,也充分表现了“我”的善观察、爱思考。从表面的“言行”角度来看,“我想动表”与“父亲不让动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文中故事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我”所思所想的角度来看,“表里有生物”这一“论断”的产生、求证过程构成了文章的内在逻辑。“我”的探究思路其实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又与儿童天真可爱的天性融为一体。
(2)语言特色: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文章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抓住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感受,如实写来,自然真切有味。“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写尽了无数儿童“欲做还休”的苦恼。父亲从“不许动”到让看一会儿的有条件让步,在许多读者看来也应当是“似曾相识”。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品出对童年的无限留恋。
4.插图说明
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世界。这幅插图放大了怀表,突显了“我”眼中表里世界的美丽和神秘,也表现了人物的天真和好奇。
5.习题运用
课后练习第1题要求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重点锻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全文的段落比较多,要引导学生分步进行概括。先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联系课题,想想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进行梳理,从而概括出课文的大意。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特别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课后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品读句子,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通过此练习,让学生充分学会“运用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此事例虽非完整的事件,但品析人物形象也需要借助人物具体的言行,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好地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练习题列举的两段话都是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能更好地感悟“我”的好奇与不断探索。课文中对“我”的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难忘的趣事,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感悟“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探索,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发现,“我”的探究过程看似幼稚,其实也有着自己的逻辑思维。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本课共有4个需要会写的生字,书写时可以把结构特点相同的字放在一起书写。“脆、拦、怖”这三个字要注意左侧的部件要写得细长。“脆”注意右半部分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如:“丑恶”“恐怖”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怜”“单调”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散文,讲述了小时候的“我”探寻表里生物的一段经历,应在了解课文大意,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形象。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再联系课题,想想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在这些时间点上都发生了什么,并进行梳理,进而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2)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感受人物形象。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之后,关注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进行圈画批注,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想想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运用语文要素——找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课的学习重在对这一要素的运用。首先通过阅读文章对人物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然后围绕这一评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3.迁移运用
结尾“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中,“这样的话”就是“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进而进行表达训练。
备教学资源
1.作者简介
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杜甫传》《论歌德》等学术论文、杂文等。
2.推荐阅读冯至的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