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课方案5 琥 珀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1.内容解说这篇课文是根据德国著名科普作家柏吉尔所著《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一篇科普作品。课文开头就说这是一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接着,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苍蝇和蜘蛛被包裹在松脂球里以及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然后,介绍了一对父子在海边发现琥珀的过程;最后,简要地写了由琥珀展开的推测。2.结构特点课文第1、2自然段简洁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夏日暖暖的太阳、怒吼的海、飒飒响的树叶,这样的环境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条件而进行的合理推测。第3、4自然段描述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小苍蝇的活动。“快乐地飞舞”“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停在大松树上”“掸掸翅膀”“拂拭脑袋”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细致,为我们勾画出一个轻松、悠闲的苍蝇。故事的开端自然轻松,不知不觉把读者带入了作者创设的情境中。作者在描写小苍蝇时,不忘提及林中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看似闲笔,却铺垫着后面的故事发展,进一步交代了这块琥珀形成的环境。这里作者将科学推测自然地融入故事讲述中。第5自然段写了另一个主人公——蜘蛛的活动。“慢慢爬过来”“小心地划动”“向下爬”“越来越近”等描述,推动着故事发展。第6自然段又插入了对松树的描写,看似打断了故事的发展,显得突兀。其实不然,因为要有“厚厚的松脂”才会有后文的松脂球。这里的插入描写基于作者的科学推测,也体现了作者文章叙述的精心编排。第7、8、9自然段写蜘蛛扑向苍蝇,松脂刚巧滴落。无巧不成书,松脂、苍蝇、蜘蛛,巧合地汇聚在了一起,松脂继续下滴,最后积成了松脂球。这样的巧合是基于这块琥珀的最终样子而展开的合理推测。第10、11、12自然段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些语句,写出了时间久远,写出了地质变化,这些都是琥珀形成的重要条件。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进行了简要交代。这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而展开的推测。课文第13自然段到第17自然段讲的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渔民和赤脚的孩子,这样的角色设定,使琥珀的发现和识别合理化。课文通过孩子的一踩一挖,父亲的一接一看,父子间的一问一答,写出了琥珀的发现、识别。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则简要地介绍了琥珀的样子和价值。课文将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自然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把形成这块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结合,使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3.写作特色《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让读者很容易理解。4.插图说明插图描绘的是一棵老松树上,落着一只掸动翅膀的苍蝇,一只蜘蛛正慢慢爬向苍蝇。5.习题运用课后练习第二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可以结合教学进行,说的时候,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说说苍蝇和蜘蛛一齐被松脂包住形成松脂球的过程;另一方面,要说说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要说说琥珀形成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地壳运动等过程。课后第三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进行推测。教学策略1.认写字词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可以让学生自主随文认读。本课生字以形声字居多,如,“琥、珀、嗡、脂、拭、渗、俯、埋、澎、湃”,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强化学生识记。“珀”与“湃”可以通过与“伯”“拜”进行辨析识记。教“脂、拭”时,可通过换偏旁的方法,分别与“指、试”进行比较识记。教“番”时,要通过加偏旁,组成“播、翻、潘”等字,并通过组词来辨一辨。“埋”字可结合字形,用类似“东西土里埋”这样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的会写字,在指导书写时,可以让学生辨析一些形近字,如,“拭”与“试”、“晌”与“响”、“挣”与“睁”。“拭、挣”都有提手旁,“划、刷、测”都有立刀旁,可以归类指导写好提手旁、立刀旁。对于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番”字的上半部分不能写成“采”,“辣”字左半部分“辛”的竖要变成竖撇。2.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问题的角度可能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引导学生重点默读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理解课文中关于松脂球形成以及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推测。松脂球的形成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理解这部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比较“阅读链接”与课文相关段落在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课文表达的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细细品读相关的语句,如,文中描写小苍蝇的语句所用动词的妙处,从而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3.积累运用积累课文中表达生动、形象的语句。初步了解写文艺性说明文,要注意用词准确,描写富有画面感。4.类文迁移教学时,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迁移课后“阅读链接”内容《琥珀物语》。设计相关“类文迁移”活动,拓宽阅读理解,体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了解琥珀形成需要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课文中的“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等句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链接”中的表达与课文相关段落的表达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体会课文表达的生动、形象。备教学资源1.作者简介柏吉尔(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主要作品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琥珀》一文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的。2.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外观像松香,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3.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