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单元主题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准备 (10分) 思想准备 (5分) 思想准备充分,主动提前预习,按时按质完成导学案, 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安静
学具准备(5分) 有提前准备学习用具的意识,提前拿出本节课所需教材、导学案、笔记本、草稿纸、文具等。
兴趣态度 (20分) 学习兴趣 (10分) 对本堂课的内容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态度(10分)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认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跟上老师的思维。
合作交流(20分) 与人合作(10分)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求同学的帮助。
与人交流(10分)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交流遇到的问题。
思维状态 (30分) 思维条理(15分) 能发现问题,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决问题思路清楚,做事有步骤计划。
思维创新(15分)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效果 (20分) 课堂练习成果(10分) 积极主动,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 (10分) 实现预定任务与学习目标。
备注大单元整体教学达成评价表(100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等级(分) 得分(分)
A B C D
单元前期分析(15分) 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正确。单元教学任务分析正确。 6 5 4 3
学习者学情分析 学习者学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 5 4 3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 4 3 2 1
单元教学目标阐明(15分) 单元内容目标确定 单元内容目标全面、均衡,领域区分正确。 7 6 5 4
单元学业目标阐明 单元目标目标阐述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8 7 6 5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60分) 单元教学环节 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有新意,正确体现目标,内容充实、适当,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呈现方式合理。 20 16 12 8
单元学习方式 单元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适当、正确。 10 8 6 4
单元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习者特征。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对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开发 单元教学的媒体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能开发教学资源。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单元教学课堂小结完整、精炼。作业量适当。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10 8 6 4
文档规范(10分) 内容 内容完整,语言清晰、简洁,图表运用得当。 5 4 3 2
排版 格式整齐、美观,布局合理。 5 4 3 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二章 乡村与城镇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单元 第二单元 授课人 梁加杰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本章以乡村与城镇为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初中就学过聚落的概念,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的关系是重点,而要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的关系,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并注意与当地城乡的一些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影响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迁移应用到解释现实区域事象的分布,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与城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一部分是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结合实例,解释城市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材先是概要说明乡村和城镇在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共性,引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观点。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村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初步建立起了功能区的概念,并从简单到复杂地了解了聚落的内部空间结构,为进一步分析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理解聚落空间合理规划的意义提供了前置知识。 第二部分是城镇化。承接了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引出了下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城镇化”一节一共有四大部分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意义,二是世界城镇化进程,三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在本节中,还设置了两个“案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和“非洲国家的城镇化”,设置两个“活动”——“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在最后增添“自学窗”——“城镇分布与自然法则”,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其中,“城镇化的动力与标志;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和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与特点”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与特点”是本节的难点。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许多地区城镇化相关资料,丰富学生见识,可供学生学习分析,对于学生分析图文,提取信息,归纳整合材料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本节训练,学生相关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高,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通过多个地区城镇化素材学习分析,学生能够进行能力、方法迁移。 第三部分是地域文化和文化景观。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一是介绍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文化景观蕴含着地域文化。二是介绍了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地域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城乡规划等。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1.本单元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2. 本单元教学资源有互联网、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高中地理教学参考,高考评价体系等。 本单元教学重点: 1.运用实例,说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运用实例,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 本单元教学难点: 1.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区的现象 2.运用实例,说明城镇化水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3.结合实例说明城乡景观如何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关系。
2020新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结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3.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单元学情 认知起点分析:通过第一章人口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很多关于人文地理的概念,为乡村结构、地域文化、城镇化、景观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的概念等知识学习提供认知基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 思维能力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已具有更高水平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素材,然而,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需要巧妙运用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概括能力。 生活经验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乡村聚落景观和城镇化发展过程,对其所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借助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感知基础。
单元目标 学业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实例和资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5.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6.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7.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8.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9.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10.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11.通过对家乡不同区位住房相关资料的收集,更加了解家乡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2.深入理解城镇居住区布局,以及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的分化原因。 13.了解合理选择住宅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能够帮助他人选择合适的住房位置。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1)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城镇化的特点以及城镇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区域实际进行分析。 (3)重视运用地图和活动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域文化差异,世界各地城乡景观体现的区域文化差异。 2.综合思维: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内部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通过相关资料分析,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使用教材提供的案例,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 (1)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分区的现象。 (2)运用观察分析城镇等相关人文地理数据等,培养学生对地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课后活动让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城市实地考察,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保护,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人地协调观: (1)结合实例,说明城乡空间的合理规划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2)依据城镇化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和亲身体验,综合分析城镇化利弊,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通过感受城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6课时)章节课时内容活动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1.乡村的土地利用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讨论:
1.乡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
2.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第2课时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讨论:
1.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如何形成?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有何意义?第二节
城镇化第3课时1.城镇化的意义
2.世界城镇化进程讨论:
1.城镇化对区域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存在哪些差异?第4课时1.城市化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讨论:
1.城市化化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2.地理信息技术如何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5课时1.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讨论:
1.不同地域的文化对乡村景观有何影响?
2.不同地域的文化对城镇景观有何影响?问题研究第6课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讨论:
位置对于住房选择的重要性
达成评价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达成评价表(100分) 项目内容评分标准等级(分)得分 (分)ABCD单元前期分析(15分)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正确。单元教学任务分析正确。6543学习者学情分析学习者学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5432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4321单元教学目标阐明 (15分)单元内容目标确定单元内容目标全面、均衡,领域区分正确。7654单元学业目标阐明单元目标目标阐述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8765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60分)单元教学环节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有新意,正确体现目标,内容充实、适当,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呈现方式合理。2016128单元学习方式单元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适当、正确。10864单元教学方法单元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习者特征。10864单元教学设计对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开发单元教学的媒体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能开发教学资源。10864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单元教学课堂小结完整、精炼。作业量适当。课堂时间分配合理。10864文档规范(10分)单元设计内容内容完整,语言清晰、简洁,图表运用得当。5432 单元设计排版格式整齐、美观,布局合理。5432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教学(第1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乡村的土地利用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任务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案例分析1:探究山村的发展
案例分析2:探究香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案例分析3: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教学(第2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运用实例和资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任务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案例分析1: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
案例分析2:巴西利亚的城市功能分区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教学(第3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乡村的土地利用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城市化的意义
任务2:世界城镇化进程
案例分析1: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案例分析2: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教学(第4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城市化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任务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1:非洲国家的城镇化
案例分析2:城市问题
案例分析3: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教学(第5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地域文化
任务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任务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案例分析1: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案例分析2: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
案例分析3:人家尽枕河(P48)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大单元教学(第6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通过对家乡不同区位住房相关资料的收集,更加了解家乡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深入理解城镇居住区布局,以及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的分化原因。 3.了解合理选择住宅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能够帮助他人选择合适的住房位置。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任务2:城市住房郊区化
任务3:城市住房郊区化的影响
案例分析: 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属要买房或租房,让你帮助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你会推荐哪里?为什么?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6课时)
章节 课时 内容 活动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1课时 1.乡村的土地利用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讨论:
1.乡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
2.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第2课时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讨论:
1.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如何形成?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有何意义?
第二节
城镇化 第3课时 1.城镇化的意义
2.世界城镇化进程 讨论:
1.城镇化对区域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存在哪些差异?
第4课时 1.城市化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讨论:
1.城市化化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2.地理信息技术如何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5课时 1.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讨论:
1.不同地域的文化对乡村景观有何影响?
2.不同地域的文化对城镇景观有何影响?
问题研究 第6课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讨论:
位置对于住房选择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