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文备课方案12 寓言二则备教材教法文本解读《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也不鲜见。两则寓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亡羊补牢》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羊圈破了个窟窿,一只羊被狼叼走了。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的是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又有一只羊被叼走了。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是故事的结果,养羊人接受了街坊的劝告,修补了羊圈,羊再也没丢过。《揠苗助长》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古时候有个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这个种田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交代了结果,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另外,用词准确生动也是这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如,“赶紧”一词,描写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动非常迅速,生动表现了养羊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又如,“转来转去”“巴望”“天天”则表现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文中插图画的是破了洞的羊圈,和文本内容对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课后的第一题可结合课文理解落实。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句子,感悟动词前加上修饰成分的作用。可先让学生读读两组句子,说说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再说说第二句加了这个词后有什么好处。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加上了“赶紧”一词,体现了事情的重要和紧迫。如果不赶快堵上那个窟窿,羊还会被狼叼走。第二组句子的第二句,加上了“焦急地”以后,把那个种田人非常急切的心情明确地表现出来了。第三题可结合课文理解进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教学策略1.认写字词(1)识字。读准字音:“则、钻、此”都是平舌音,“喘”是翘舌音;“寓、此”是整体认读音节。“牢”的声母是边音l,“筋”的韵母是前鼻音in,这两个字容易读错。识记方法:可采用图片、动作演示等直观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圈”可用图片展示理解,“钻、叼、喘”可用动作演示理解。“坊”可以结合“街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有的字可以用与它意思相近的字来理解,如“则”是量词,相当于“章、条”,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如“新闻一则、寓言二则”。此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识记生字。①利用熟字识记。可以与熟字比较,如“比—此”。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防—坊、端—喘”。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如“贝+刂=则、钅+占=钻”。②结合语境识记。“寓”可结合词语“寓言”进行学习。“筋、疲”可在成语“筋疲力尽”中学习,“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力气已经用尽。“截”字形复杂,通过读词语,如“一大截、截断、半截”,加强识记。③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寓、圈、叼、坊、疲”等字形旁表义、声旁表声的特点比较明显,如“圈”,国字框像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声旁“卷”提示读音;“叼”,口字旁表示叼东西要用“口”,声旁“刁”提示读音;“疲”,“疒”表示身体不舒服,“皮”提示读音。(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8个字。上下结构的字中,“牢、筋”上小下大;“丢、告”上宽下窄,第二个横要写得长一些。左右结构的字“钻、劝”都是左窄右宽,要指导学生把握各部分的比例。笔画较少的字,宜写得宽松一点;笔画较多的字,要注意疏密均衡。2.阅读理解(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简短,情节之间联系很紧,互为照应,教学时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可以从主要人物入手,看看人物做了什么事。《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可通过以下问题把握主要内容:那个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揠苗助长》可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种田人为什么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揠苗的结果是什么?在学生分步思考回答后,再把这些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2)品词析句,读懂故事。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一步步加深对寓言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另外,还可以相机引发学生想象补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亡羊补牢》可结合关键词“赶紧、修一修、堵上”体会街坊的劝告;从“后悔、堵上、结结实实”体会养羊人把羊圈修得很好。《揠苗助长》可从“巴望、天天、转来转去、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等词句,体会种田人焦急的心情;从“筋疲力尽、一边喘气一边说、没白费”体会种田人在愿望“实现”后的喜悦心情。(3)联系生活,理解成语。寓言的题目是成语,需要学生理解。教师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大致意思,从而启发学生理解“亡、牢、揠、助”等字在词语中的意思。“亡”是“丢失”的意思,“牢”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养牲畜的圈”;“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的意思。3.积累表达懂得寓意,学会应用。《亡羊补牢》讲述了一个人在羊圈破损后丢了羊,及时修补羊圈后不再丢羊的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及时补救,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种田人采用往高里拔的方式帮助禾苗生长,结果禾苗全部枯死的故事,以此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在生活中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分别用上“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进一步巩固认知,并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4.类文迁移在教学第二课时“拓展阅读”环节,可链接类文《南辕北辙》。通过类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链接类文,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寓言故事是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用精辟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来说明一个道理;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阅读积累,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备教学资源1.寓言与童话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另外,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2.“亡羊补牢”的来历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他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跟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些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属河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便是根据上面这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