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3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01 碳单质的性质 知识0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知识03 一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0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方法02 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 方法03 气体的鉴别和除杂知识01 碳单质的性质一、常见碳的单质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碳单质 石墨C 碳原子构成 金刚石C 碳原子构成 C60 C60分子构成微观结构物理性质 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耐高温,质地较软,有滑腻感,有良好的导电性。 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用途 作电极或电刷、石墨炸弹、制铅笔芯、做坩埚,作机械高温润滑剂 制装饰品(钻石)、制钻头、切割大理石、玻璃 用于超导、催化、 材料科学等领域性质差异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无定形碳①木 炭: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用于除去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作冰箱去味剂等。②活性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强。用于防毒面具滤毒罐中过滤毒气,制糖工业中白糖脱色,用于净水器、冰箱除味剂,环保活性炭包等。③焦 炭:用于冶炼金属。④炭 黑:制造黑色染料,油墨,油漆等,添加到橡胶里做补强剂,增强耐磨性。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2.可燃性(作燃料)反应物 氧气充足,碳完全燃烧 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C + O2 点燃 CO2 2C + O2 点燃 2CO质量比 3 : 8 3 : 4结论 反应物相同时,若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则生成物不同3.还原性实验 注意 事项 ①火焰加金属网罩的目的: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②实验结束后,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的目的: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热的试管。 ③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中的粉末倒出的原因:防止热的铜接触空气又被氧化。实验装置及现象结论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生成了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 + 2CuO 2Cu+CO2↑三、氧化还原反应1.分析CuO失去氧元素,有氧化性,是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C夺取氧元素,有还原性,是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2.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 + CO22CO(吸热反应)【例1】(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______。A.用于制铅笔芯 B.用作电极 C.用于切割大理石(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其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AB(2)物理(3)【详解】(1)A、石墨具有滑腻感,且为深灰色,可用于制铅笔芯,故选项正确;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故选项正确;C、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切割大理石,故选项错误;故选:AB;(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3)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知识0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二、化学性质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 验 现 象将CO2倒入装有高、低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面的蜡烛比上面的先熄灭。 将水倒入装满CO2的软塑料瓶,旋紧瓶塞,振荡,软塑料瓶变瘪。 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变小,大气压使瓶子变瘪。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 物理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资料: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实验 操作 ①干燥的石蕊 小花上喷稀醋酸 ②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喷水 ③把干燥的小花放进CO2气体中 ④把用水湿润的石蕊小花放入CO2气体 ⑤取出实验④中小花用吹风机烘干现象 变红 不变红 不变红 变红 红色变为紫色分析 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不能 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 碳酸不稳定分解结论 CO2不显酸性,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碳酸分解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3.证明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操作: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 = CaCO3↓+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二、二氧化碳的用途CO2的用途 依据的性质①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作制冷剂,用于食品冷藏、制造舞台雾景、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物理变化)②灭火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②不支持燃烧, ③密度比空气的大③温室肥料(气肥),可以增大农作物的产量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促进光合作用④制汽水饮料(碳酸饮料) 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⑤化工原料,制纯碱、尿素等 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例2】(2023·广东珠海·一模)课外实验:“叶脉书签”(如图)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同学对该制作过程及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研究。I.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进行实验】实验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表。NaOH溶液浓度 1% 5% 10%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实验2: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表。煮沸时间 5min 15min 20min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解释与结论】(1)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 。(2)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原因是 。(3)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煮沸时间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A.5min B.15min C.20minII.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查阅资料】a.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b.稀盐酸与碳酸钠(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c.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猜想与假设】(4)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① 无明显变化甲同学发现实验步骤①中无明显变化,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实验步骤②③证明NaOH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② 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B中_______。③ 无明显变化【解释与结论】(5)步骤②中通过B中 的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6)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7)乙同学认为用软塑料瓶也可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对比的实验装置有_______(填字母序号)。A. B. C. 【答案】(1)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氢氧化钠溶液浓度(2)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0%时,叶片上残留叶肉很少(3)B(4)(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水/H2O(7)AB【详解】(1)实验1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故目的是: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氢氧化钠溶液浓度;(2)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0%时,叶片上残留叶肉很少,较适合制成“叶脉书签”;(3)由实验2可知,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煮沸时间为15min时,残留很少叶肉,比较适合制成“叶脉书签”,故最佳煮沸时间是15min。故选B;(4)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故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步骤②中通过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6)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水,水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7)氢氧化钠溶液中本身含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软塑料瓶变瘪,故要想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应排除水的干扰,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一个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个加入水,其它因素相同,即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的体积应相同,故需要对比的实验装置有AB。知识03 一氧化碳的性质一、产生途径(举例):碳的不完全燃烧2C+O22CO。二、.化学性质:1.毒性2.可燃性:2CO + O22CO2, 注意点燃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验纯)。现象:纯净的CO安静的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变浑浊,CO2+Ca(OH)2 = CaCO3↓+H2O3.还原性装置及说明 现象及注意事项A处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CuO+COCu+CO2 B处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 CO2 = CaCO3↓+ H2O C处的现象是: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2CO + O22CO2(1)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2)右侧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其它尾气处理的方法 ①用气球收集 ②用排水法收集 【注意】 ①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的原因是防止热的铜遇到空气又被氧化。★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例3】木炭或燃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可以用作燃料B.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CO气体容易使人发生中毒C.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会生成Na2CO3和H2OD.高温下,CO气体可与Fe2O3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Fe和CO2【答案】C【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等),化学性质(具有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等)进行分析解答。【详解】A、CO具有可燃性,CO和O2反应生成CO2,放出热量,所以CO气体可以用作燃料,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CO能和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内缺氧,使人中毒,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CO和O2都难溶于水,所以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此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CO具有还原性,在高温的条件下,CO能把Fe2O3里面的铁还原出来,生成Fe和CO2,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方法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工业制二氧化碳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1)药品: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均为混合物)(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3)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4)验满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收集满。【例4】(江苏淮安·校考一模)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友情提示:使用分液漏斗时,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的流入,同时防止装置漏气。(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止水夹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B中盛放的试剂是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浓硫酸 F中石灰水变浑浊 E中有气泡冒出 CO2+2NaOH=Na2CO3+H2O【详解】(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石蕊变红,则A中会观察到湿润的湿润试纸变红,而干燥的试纸不变色,从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要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A中用的是一半湿润一半干燥的石蕊小花进行对比,则进入的二氧化碳应是干燥的,避免水蒸气的干扰,所以B中应放浓硫酸对气体加以干燥;(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E装置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若F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E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则D中的稀盐酸会进入E装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观察到气泡冒出,则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生成碳酸钠。方法2 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一、发生装置1.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固、液、气);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固固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试管口略 向下倾斜 适合制取 少量气体 适合制取 大量气体 长颈漏斗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注意下端管口液封 分液漏斗可控制加入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注射器可控制加入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2.改进装置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的装置改进,可实现固液的分离和接触,从而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开始:打开弹簧夹,液体从长颈漏斗流下,淹没过石灰石,反应开始; 开始:打开弹簧夹 开始:打开弹簧夹,液体淹没固体 开始:将布袋子浸入溶液中 开始:将试管浸入液体中停止:夹紧弹簧夹,液体由于气体压强回流回长颈漏斗,液体液面低于 隔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停止: 关闭弹簧夹 停止:关闭弹簧夹,液体压入左侧 停止:提起布袋子离开液面 停止:提起试管离开液面二、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密度。排水集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气体溶解度小 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适合密度比空气大 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 适合密度比空气小 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注意事项: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往外冒时气体收集满 注意事项: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以保证排尽集气瓶中空气。 注意事项: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以保证排尽集气瓶中空气①所有气体从短管进 ②V排出的水=V气体 为防止气体溶解在水中,水面放一层植物油隔绝二者;集气瓶上端若有空气,不影响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数据,但是要影响气体的纯度 气体进入集气瓶后出现在装置下端,气体的验满在另一侧出气口 气体进入集气瓶后出现在装置上端,气体的验满在另一侧出气口【例5】已知: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某同学对其制备与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氨气制取:固体NH4Cl与足量消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可以制取氨气。(1)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选填大写字母)。(2)结合选择的装置完成氨气的制取、收集并吸收氨气制取氨水,按气流顺序各装置的接口从左到右依次为 (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3)充分反应后冷却,将残余固体转移到烧杯中,加水溶解,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答案】 C E acbd 玻璃棒【详解】(1)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取氨气,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由于有水的生成,所以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至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收集氨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选择多功能瓶收集,应从短导管通入,故填:C,E。(2)氨气的制取装置选择C、收集装置选择E,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气体从短导管通入,吸收氨气制取氨水选择G,按气流顺序各装置的接口从左到右依次为acbd;故填:acbd。(3)溶解过程中,为加速溶解,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填:玻璃棒。【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和连接,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特别是选择多功能瓶收集时,注意密度大的气体从长导管通入,密度小的气体从短导管通入。方法3 气体的鉴别和除杂一、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通入澄清石灰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分别点燃 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是CO,不能燃烧的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还原金属氧化铜 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使黑色粉末变红的是CO,没有明显现象的是CO2二、除杂:括号外为主要物质,括号内为杂质。CO [CO2 ] 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 [CO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aO [CaCO3 ]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除杂和净化盐酸具有挥发性,故制得的CO2气体中可能混有少量的HCl气体,一般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气体经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后,会有水蒸气混入,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进行干燥。【例6】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鉴别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 鉴别氢气 点燃,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C 鉴别一氧化碳 通入水中,不溶解D 鉴别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其是否复燃可以鉴别氧气,不符合题意;B、氢气燃烧生成水,若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出现水雾则可证明产物有水,可以鉴别氢气,不符合题意;C、不溶于水的气体有很多,如氮气,氢气等,因此不能鉴别一氧化碳,符合题意;D、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鉴别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3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01 碳单质的性质 知识0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知识03 一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0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方法02 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 方法03 气体的鉴别和除杂知识01 碳单质的性质一、常见碳的单质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碳单质 石墨C 碳原子构成 金刚石C 碳原子构成 C60 C60分子构成微观结构物理性质 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耐高温,质地较软,有滑腻感,有良好的导电性。 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用途 作电极或电刷、石墨炸弹、制铅笔芯、做坩埚,作机械高温润滑剂 制装饰品(钻石)、制钻头、切割大理石、玻璃 用于超导、催化、 材料科学等领域性质差异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无定形碳①木 炭: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用于除去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作冰箱去味剂等。②活性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强。用于防毒面具滤毒罐中过滤毒气,制糖工业中白糖脱色,用于净水器、冰箱除味剂,环保活性炭包等。③焦 炭:用于冶炼金属。④炭 黑:制造黑色染料,油墨,油漆等,添加到橡胶里做补强剂,增强耐磨性。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2.可燃性(作燃料)反应物 氧气充足,碳完全燃烧 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C + O2 点燃 CO2 2C + O2 点燃 2CO质量比 3 : 8 3 : 4结论 反应物相同时,若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则生成物不同3.还原性实验 注意 事项 ①火焰加金属网罩的目的: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②实验结束后,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的目的: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热的试管。 ③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中的粉末倒出的原因:防止热的铜接触空气又被氧化。实验装置及现象结论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生成了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 + 2CuO 2Cu+CO2↑三、氧化还原反应1.分析CuO失去氧元素,有氧化性,是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C夺取氧元素,有还原性,是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2.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 + CO22CO(吸热反应)【例1】(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______。A.用于制铅笔芯 B.用作电极 C.用于切割大理石(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其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AB【详解】(1)A、石墨具有滑腻感,且为深灰色,可用于制铅笔芯,故选项正确;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故选项正确;C、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切割大理石,故选项错误;故选:AB;(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3)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知识0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二、化学性质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 验 现 象将CO2倒入装有高、低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面的蜡烛比上面的先熄灭。 将水倒入装满CO2的软塑料瓶,旋紧瓶塞,振荡,软塑料瓶变瘪。 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变小,大气压使瓶子变瘪。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 物理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资料: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实验 操作 ①干燥的石蕊 小花上喷稀醋酸 ②干燥的石蕊小花上喷水 ③把干燥的小花放进CO2气体中 ④把用水湿润的石蕊小花放入CO2气体 ⑤取出实验④中小花用吹风机烘干现象 变红 不变红 不变红 变红 红色变为紫色分析 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不能 使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使石蕊变红 碳酸不稳定分解结论 CO2不显酸性,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碳酸分解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3.证明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操作: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 = CaCO3↓+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二、二氧化碳的用途CO2的用途 依据的性质①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作制冷剂,用于食品冷藏、制造舞台雾景、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物理变化)②灭火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②不支持燃烧, ③密度比空气的大③温室肥料(气肥),可以增大农作物的产量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促进光合作用④制汽水饮料(碳酸饮料) 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⑤化工原料,制纯碱、尿素等 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例2】(2023·广东珠海·一模)课外实验:“叶脉书签”(如图)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同学对该制作过程及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研究。I.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进行实验】实验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表。NaOH溶液浓度 1% 5% 10%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实验2: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表。煮沸时间 5min 15min 20min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解释与结论】(1)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 。(2)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原因是 。(3)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煮沸时间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A.5min B.15min C.20minII.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查阅资料】a.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b.稀盐酸与碳酸钠(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c.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猜想与假设】(4)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① 无明显变化甲同学发现实验步骤①中无明显变化,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实验步骤②③证明NaOH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② 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B中_______。③ 无明显变化【解释与结论】(5)步骤②中通过B中 的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6)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7)乙同学认为用软塑料瓶也可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对比的实验装置有_______(填字母序号)。A. B. C. 知识03 一氧化碳的性质一、产生途径(举例):碳的不完全燃烧2C+O22CO。二、.化学性质:1.毒性2.可燃性:2CO + O22CO2, 注意点燃前先检验气体的纯度(验纯)。现象:纯净的CO安静的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变浑浊,CO2+Ca(OH)2 = CaCO3↓+H2O3.还原性装置及说明 现象及注意事项A处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CuO+COCu+CO2 B处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 CO2 = CaCO3↓+ H2O C处的现象是: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2CO + O22CO2(1)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2)右侧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其它尾气处理的方法 ①用气球收集 ②用排水法收集 【注意】 ①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的原因是防止热的铜遇到空气又被氧化。★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例3】木炭或燃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可以用作燃料B.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CO气体容易使人发生中毒C.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会生成Na2CO3和H2OD.高温下,CO气体可与Fe2O3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Fe和CO2方法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工业制二氧化碳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1)药品: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均为混合物)(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3)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4)验满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收集满。【例4】(江苏淮安·校考一模)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友情提示:使用分液漏斗时,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的流入,同时防止装置漏气。(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止水夹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B中盛放的试剂是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法2 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一、发生装置1.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固、液、气);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固固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试管口略 向下倾斜 适合制取 少量气体 适合制取 大量气体 长颈漏斗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注意下端管口液封 分液漏斗可控制加入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注射器可控制加入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2.改进装置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的装置改进,可实现固液的分离和接触,从而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开始:打开弹簧夹,液体从长颈漏斗流下,淹没过石灰石,反应开始; 开始:打开弹簧夹 开始:打开弹簧夹,液体淹没固体 开始:将布袋子浸入溶液中 开始:将试管浸入液体中停止:夹紧弹簧夹,液体由于气体压强回流回长颈漏斗,液体液面低于 隔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停止: 关闭弹簧夹 停止:关闭弹簧夹,液体压入左侧 停止:提起布袋子离开液面 停止:提起试管离开液面二、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密度。排水集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气体溶解度小 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适合密度比空气大 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 适合密度比空气小 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注意事项: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往外冒时气体收集满 注意事项: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以保证排尽集气瓶中空气。 注意事项: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以保证排尽集气瓶中空气①所有气体从短管进 ②V排出的水=V气体 为防止气体溶解在水中,水面放一层植物油隔绝二者;集气瓶上端若有空气,不影响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数据,但是要影响气体的纯度 气体进入集气瓶后出现在装置下端,气体的验满在另一侧出气口 气体进入集气瓶后出现在装置上端,气体的验满在另一侧出气口【例5】已知: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某同学对其制备与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氨气制取:固体NH4Cl与足量消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可以制取氨气。(1)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选填大写字母)。(2)结合选择的装置完成氨气的制取、收集并吸收氨气制取氨水,按气流顺序各装置的接口从左到右依次为 (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3)充分反应后冷却,将残余固体转移到烧杯中,加水溶解,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方法3 气体的鉴别和除杂一、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通入澄清石灰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分别点燃 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是CO,不能燃烧的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还原金属氧化铜 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使黑色粉末变红的是CO,没有明显现象的是CO2二、除杂:括号外为主要物质,括号内为杂质。CO [CO2 ] 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 [CO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aO [CaCO3 ]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除杂和净化盐酸具有挥发性,故制得的CO2气体中可能混有少量的HCl气体,一般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气体经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后,会有水蒸气混入,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进行干燥。【例6】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鉴别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 鉴别氢气 点燃,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C 鉴别一氧化碳 通入水中,不溶解D 鉴别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A B.B C.C D.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识整理+典例解析】专题03 碳和碳的氧化物(读记检测版).docx 【2024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识整理+典例解析】专题03 碳和碳的氧化物(读记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