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2)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习作指导:
一、习作题目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确定你的习作题目。

二、习作指导

1. 资料收集:通过书籍、网络、实地参观等途径,收集该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建筑特色等。
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亲自去参观所选的文化遗产,这样能更直观地感受其魅力,为写作提供更多素材。
3. 结构规划:在写作前,先构思好文章的结构,可以按照介绍文化遗产的历史、特点、价值等方面来组织段落。
4. 突出特色:每个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之处,如建筑风格、艺术价值、历史意义等,要在文中重点突出这些特色。
5. 描述细节: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细节描述,如建筑的雕刻、颜色、形状等,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魅力。
6. 融入感受:在描述的过程中,适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文章更具情感和个性。
7. 引用资料:可以适当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记载、传说故事或专家评价,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8.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枯燥的叙述,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习作技巧

1. 比喻和拟人: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有趣,如“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间”“兵马俑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2. 对比描写:通过与其他类似文化遗产的对比,突出所写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
3. 五感描写: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如“站在长城上,感受着微风吹拂脸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4. 远近结合:描写时可以采用远近结合的方法,既描写整体的壮观,又刻画局部的精细。

四、注意事项

1. 确保资料准确:在引用和描述时,要确保资料的准确性,避免误导读者。
2. 注意书写规范:书写要工整,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3. 突出主题:文章要紧紧围绕所选的文化遗产展开,避免内容偏离主题。
4. 控制字数:根据题目要求,合理控制字数,避免过于冗长或简短。

五、总结
写好《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篇习作,需要认真收集资料、规划结构、运用写作技巧,并注意相关事项。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习作,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习作范文:
题目: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习作原文 习作点评
长城,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每当我想到长城,心中便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教师点评:文章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长城比作巨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豪迈之情”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长城的崇敬之情。
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防御外敌,纷纷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这些断续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的雏形。此后,历代王朝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教师点评:该段介绍了长城的历史背景,让读者对长城的起源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同时,通过对历代王朝修缮和扩建长城的描述,展示了长城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长城不仅是一座伟大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也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在长城上,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每一座烽火台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教师点评:本段通过对长城历史价值的阐述,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高度,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诉说”和“见证”等词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今,长城已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站在长城上,眺望着远方,我不禁为这伟大的建筑而感到骄傲。它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教师点评:本段描述了长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即成为中国的代表性景观和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同时,作者通过“感到骄傲”表达了对长城的自豪之情。

长城,是华夏的骄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它,让它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师点评:结尾段强调了长城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以及保护长城的重要性,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师总评:本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内容丰富。作者通过对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现状的描述,表达了对长城的赞美和珍视之情。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保持这种优秀的写作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