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论语》
夜归鹿门歌
解读题目
1.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子路(比孔子小9岁):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比孔子小20多岁):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比孔子小29岁):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时一般称名;对尊辈则称字。】
2.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五人座谈会“之背景
据学者考证,此事当在鲁哀公十一年孔子返鲁之后。孔子返鲁时年七十岁,子路(姓仲名由)六十岁,冉有(名求)四十岁,公西华(名赤)二十七岁,曾皙(名点)年无考,似与孔子相近。(一般则以为此章按年龄排列顺序,曾皙小于子路。)
“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是时鲁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而汲汲济时之心,不能不望于吾党。”(《开卷偶得》卷六)这是四子言志的时间及背景。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是如何围绕谈“志”展开?
孔子问

弟子言

孔子评

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

在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
齐读第一部分,思考:
孔子是怎样问志的?
01
02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理解1: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毋:不要; 以:同“已”,停止】
理解2: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老了,)没有人用我了。
【毋:不要; 以:用】
【补:更切合孔子当时自觉衰老,不见用于世的心情】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居则曰:“不吾知也!’
理解1:(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理解2:(所以)我平时就说过:‘人家是不了解我的。’
【补:本篇文章中,“吾”都指孔子,“尔”指弟子。《论语》中没有记载弟子们有“不吾知”的牢骚,而只有孔子发过“莫知我也夫”的慨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

你们
同“已”,止
不要
平时
了解
如果
有的人
动词,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我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从孔子问志的方式中感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循循善诱
跨越时空,寻找先贤之志

合作探究
从文中找出四位弟子各自的志向,并通过揣摩语句,分析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特征 描写方法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子路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于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连遇上饥荒;如果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夹处
介,于
动词,施加
军队
接续
治理
等到
形作名,勇气
微笑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泛指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
子路(仲由)
志向: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性格:
有抱负、自信、坦诚,却较鲁莽、轻率。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
(神态、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计量土地用语,纵横
或者
富足
介词,至于
等待
“冉有,你怎么样 ”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志向: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冉有(求)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胜任、能做到
诸侯祭祀祖先之事
或者
诸侯朝见天子
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公西华,你怎么样 ”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志向: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
更为谦恭,敏而好学。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公西华(赤)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同“稀”,稀疏
放下
起身、站起来
介词,与、和
名作动,弹奏
连词,表顺承
何妨
动作名,为政的才能/讲述、解说
“曾皙,你怎么样 ”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曾皙)说: “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暮”
成年人
少年
介词,在
名作动,吹风
唱歌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志向: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
从容洒脱,淡泊功名(动作、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曾皙(点)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特征
子路
千乘之国——有勇,知方【侧重强兵】
直率自信
冉有
公西华
愿为小相焉【以礼治邦】
谦恭有礼
曾皙
暮春游乐图【娱情山水】
洒脱淡泊
小国——足民 【侧重富国】
谨慎谦虚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描写方法
神态语言
语言
动作语言
语言
各抒己见,析先贤之志

合作探究
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叹息的样子
赞同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为何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介词,用
谦让

名作动,后走
已矣,罢了。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罢了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他的话毫不谦逊,所以笑他。”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语气词
国家
语气助词,同“欤”表反问
怎见得
形作名,小相;大相
“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做大相呢 ”
评析先贤之志
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其言不礼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求则非邦也
唯赤则非邦也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跟孔子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探究:为何“与”点?
探究:为何“与”点?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翻译】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竹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我,只是我从哪里取材做竹筏呢?
探究:为何“与”点?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翻译】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竹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我,只是我从哪里取材做竹筏呢?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根 本
途 径
仁 爱 天 下,施 行 仁 政
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
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志”究竟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四位弟子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
冉有
我要不挨饿!
富国
公西华
我要知礼节!
文明
曾皙
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
子路
我要不挨打!
强兵
评析先贤之志
人物 孔子评志 我来评志 志的侧重点
子路 (哂之)其言不让 子路以勇为先,希望培养百姓讲求“义”,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有利于国家在战乱中的稳定。 强国
冉有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冉求有经济才能,追求“足民”,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理念,更是儒家在乱世中关注民生,仁者爱人的表现。 富民
评析先贤之志
人物 孔子评志 我来评志 志的侧重点
公西华 (惜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西华长于祭祀、会盟之礼,志在为“小相”,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祭祀、会同时守礼可以起到移风易俗、匡复社会秩序的作用。
曾晳 (与之)吾与点也 曾皙追求太平盛世下的诗意生活,这一理想是孔子追求“大同社会”的投射,其价值在于为春秋乱世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
知礼
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