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识整理+典例解析】专题09 物质构成的奥秘(读记检测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识整理+典例解析】专题09 物质构成的奥秘(读记检测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01 分子性质 知识02 原子 知识03 离子 知识04 元素 方法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知识01 微粒(分子)性质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微粒的性质(以分子为例)
1. 分子极小,其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分子间有间隔
(1)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比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大。
(2)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3)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定义
1. 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解释: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子的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不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停的运动; 3.微粒间都有间隔;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注意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就由该微粒保持化学性质;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例1】(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知识02 原子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2. 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1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2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3. 原子结构排布规律:
每一横排,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
除稀有气体外,每一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注意】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但属于相对稳定结构,与最外层8个电子的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相似,与最外层2个电子的其他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
四、相对原子质量
1. 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 1 ”。
2. 近似算法: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例2】(2023·辽宁大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A. B. C. D.
知识03 离子
一、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二、形成过程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三、离子符号的意义:
【例3】(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序号);
②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 (填“阴”或“阳”)离子;
③C中x的值是 ;
(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知识04 元素
一、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理解:
1.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三、元素的含量分布
地壳中前五位: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生物体内前五位:氧O、碳C、氢H、氮N、钙Ca。
空气前两位:氮N、氧O。
四、元素符号的意义
1.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2.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 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物质。
4. 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
五、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2.元素周期表:
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排列规律:每周期从左往右依次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周期表每一格包含的信息:
【例4】(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钴是可充电电池的重要组成元素,如图为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为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7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方法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一、实验装置及过程
实验现象:Ⅱ中烧杯中溶液不变色;Ⅲ中试管内溶液变红;Ⅳ中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不变色。
二、实验现象分析
Ⅳ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并进入A烧杯的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变成红色。
三、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四、除了选用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来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外,还可以用浓盐酸和紫色石蕊溶液,或浓氨水也浓盐酸等。
五、装置该讲与创新
1. 图a和图b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环保。
2. 图b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集气瓶中从下至上出现白烟;浸有酚酞溶液的白纱布先变为红色最后红色消失。
【例5】(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01 分子性质 知识02 原子 知识03 离子 知识04 元素 方法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知识01 微粒(分子)性质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微粒的性质(以分子为例)
1. 分子极小,其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分子间有间隔
(1)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比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大。
(2)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3)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定义
1. 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解释: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子的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不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停的运动; 3.微粒间都有间隔;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注意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就由该微粒保持化学性质;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例1】(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答案】B
【详解】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氮分子和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孔中,由于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氮气是无味的,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气味不同,故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状态改变,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知识02 原子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2. 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1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2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3. 原子结构排布规律:
每一横排,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
除稀有气体外,每一纵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注意】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但属于相对稳定结构,与最外层8个电子的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相似,与最外层2个电子的其他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
四、相对原子质量
1. 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 1 ”。
2. 近似算法: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例2】(2023·辽宁大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A、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符合题意;
D、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03 离子
一、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二、形成过程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三、离子符号的意义:
【例3】(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序号);
②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 (填“阴”或“阳”)离子;
③C中x的值是 ;
(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A 失去 阳 6
(2)
【详解】(1)①图中A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②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③在原子中,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C中的值是;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知识04 元素
一、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理解:
1.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三、元素的含量分布
地壳中前五位: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生物体内前五位:氧O、碳C、氢H、氮N、钙Ca。
空气前两位:氮N、氧O。
四、元素符号的意义
1.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2.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 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物质。
4. 数字+元素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
五、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2.元素周期表:
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排列规律:每周期从左往右依次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周期表每一格包含的信息:
【例4】(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钴是可充电电池的重要组成元素,如图为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为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7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答案】D
【详解】A、由“金”字旁可知,钴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钴的元素符号为:Co,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钴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7,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符合题意。
故选D。
方法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一、实验装置及过程
实验现象:Ⅱ中烧杯中溶液不变色;Ⅲ中试管内溶液变红;Ⅳ中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不变色。
二、实验现象分析
Ⅳ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并进入A烧杯的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变成红色。
三、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四、除了选用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来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外,还可以用浓盐酸和紫色石蕊溶液,或浓氨水也浓盐酸等。
五、装置该讲与创新
1. 图a和图b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环保。
2. 图b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集气瓶中从下至上出现白烟;浸有酚酞溶液的白纱布先变为红色最后红色消失。
【例5】(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答案】(1)红
(2)比较环保,节约药品
(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是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先聚集在上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