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唐诗宋词闹元宵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唐诗宋词闹元宵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唐诗宋词闹元宵
元宵主题班会-----








也叫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唐宋时期,元宵赏灯的习俗尤为兴盛,无论在京城还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满城的火树银花,热闹程度甚至胜过了春节。





古诗中的元宵

宋词中的元宵

元宵诗词名句



古诗中的元宵

古诗中的元宵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解读:这首诗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古诗中的元宵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解读:这首诗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前三句描写繁花似锦、灯火辉映的场景,对仗工整,修辞绮丽:“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说的是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远观如同银河的星辰落入凡尘,近看仿佛明月低悬、倚靠在楼边。最后一句,则写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为这元宵美景更添光彩。

古诗中的元宵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解读:去年元宵夜,我与佳人相约于黄昏之后。今年元宵夜,明月与花灯依旧,但物是人非,只能泪满春衫。今昔对照,由欢愉转入忧伤,情绪的大起大落间突出了作者对旧日恋人的深情。语言平淡质朴却又意味隽永,因此广为流传。关于这首词的作者,还有一说为朱淑真。

古诗中的元宵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赏析:元宵节这天晚上,万家灯火通明。京城中热闹非凡、给人以震动之感。非常多的宫女一同跳起舞来,“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古诗中的元宵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赏析:一提到元宵节,花灯和月亮都是缺一不可的。正如这诗中所说。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如果只有灿烂花灯而没有皎洁的明月,实在不能让人尽情欢畅。如果只有皎洁的明月而没有灿烂的花灯,也实在不能算作真正的春光。春天来到人间,让每个人都除尽惆怅,在月光下行走,照出美玉般的脸庞。灿烂的花灯在皎洁的明月下燃放,照出水银般迷人的月亮。精心打扮过的女子纷纷出来踏月观灯,听歌观舞。在这样的大好春光中,如果不能展颜一笑,岂不是辜负了这美景良辰?

古诗中的元宵
《辛亥元夕》
(元) 何中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简析】 《辛亥元夕二日》是元代诗人何中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年描写了主人翁时值辛亥年元夕二日,出门行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中运用衬托、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处境的凄凉。语言平实易懂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广为传颂。

古诗中的元宵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古诗中的元宵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古诗中的元宵
《上元应制》
(宋)蔡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宋词中的元宵

宋词中的元宵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读: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而广为人知。但这点睛之句,需要前面的铺陈,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莺莺燕燕的如云美女之中寻觅,终于在热闹喧嚣之外,找到了那位与众不同的孤高女子。当时,辛弃疾有感于南宋国势日衰,却终日沉湎于歌舞享乐。词中所写的那位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也是词人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自况。

宋词中的元宵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解读: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阕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阕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宋词中的元宵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解读:上阕描写杭州元宵的繁华景致。下阕一句“寂寞山城人老也”,从前面“钱塘三五夜”的一片热闹景象陡然一转,衬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令词人满怀忧虑。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宋词中的元宵
《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赏析:上阕写了元宵节那天美好明媚的风景:月亮似冰轮满悬,灯火一片,在温暖的春天里游人纷沓而来。下片写了对美景容易消逝的感伤,正因为美景太过美好,所以才更害怕它会有一天消亡。害怕这一夜繁华过后,游人散去,灯火暗淡,月落西厢。上下片两相对照,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

宋词中的元宵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北宋 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词意】 东风初起的京城解除宵禁之时,我伴着貌如秾李、步生莲花的美人归去。五更的钟声响起,笙歌已散尽,月色皎皎而灯火稀疏。香烟袅袅,梦魂恢依。天涯寒意散尽,我减下春衣。京城迢递,不知在何处,只望见稀疏冷落的银河下孤雁高飞。

宋词中的元宵
《解语花·上元》
北宋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宋词中的元宵
《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宋词中的元宵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元宵诗词名句

元宵诗词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元宵诗词名句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唐诗宋词闹元宵
元宵主题班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