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5 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 2 课时 预防犯罪【课题与课时】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团结同学,宽容友爱,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等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学习目标】通过案例评析、案例对比和观点辨析等活动,了解刑法与刑罚,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提高分辨罪与非罪的能力,增强守法意识。2.通过情境活动探究,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自觉遵纪守法,提升法治素养。【重点】 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学习过程】环节一 感悟导入观看视频:正值花季确误入歧途思考:视频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过程性评价一自主评价(说出启示得★1枚。逻辑清晰,语言通顺得★1枚,共2枚)环节二 自主探究结合下列问题,自学教材内容后,师友交流讨论:刑法的内容及作用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分类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过程性评价二师友互评(自学一问得★1枚;积极参与,要点全面,表达清楚,每题再得★1枚。共5枚)环节三 互助促学学习任务一:了解罪与罚 (指向学习目标1)活动1:案例评析 了解犯罪材料一:16周岁的初中生小鹏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有一个幸福、优越的家庭,十分令人羡慕。但他为了获得同伴的赞扬和认可,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天赋,通过网络漏洞盗窃了41万元巨款。当警察出现在小鹏面前时,他坦白了一切,并在母亲的带领下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思考:小鹏的行为性质是什么?材料二:经法院审理,最后小鹏因构成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五百元。分析:国家是运用什么法律来处理这种行为的?友情提示一:刑法的内容和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过程性评价三自主评价(每答对一问得★1枚。共2枚)活动2:案例对比 区分犯罪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对比上述行为,同样是殴打他人,定性是否相同?为什么?友情提示二:从犯罪的概念里面我们也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3)刑罚处罚性——必然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过程性评价四小组互评(判断正确得★1枚,分析解说再得★1枚;积极参与,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1枚。共3枚)活动3:法律续航阅读P54教材认识刑罚含义及分类,试分析下面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分别适用了哪种刑罚。友情提示三:(1)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注意区别: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犯罪。过程性评价五小组互评(第一小问说出得★1枚;第二小问每说出一种得★1枚;积极参与,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1枚。共11枚)活动4:观点辨析 认识犯罪小鹏身陷犯罪案件,其母亲十分难过自责,并且觉得小鹏16岁的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应该受到刑罚处罚。讨论: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法律知识在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过程性评价六小组互评(判断正确得★1枚;能说出理由得★1枚;积极参与,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1枚。共3枚)学习任务二:加强自我防范(指向学习目标2)活动4:青春警示 远离犯罪小鹏的母亲始终无法理解从不缺钱花的小鹏为何会在网上盗取巨额财产。实际上,小鹏因为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很早便沉迷于网络,结识了一批不良网友,经常旷课逃学、而后发展为利用网络漏洞进行盗窃。就这样小鹏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想一想:小鹏是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请你根据案例,手绘小鹏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友情提示四: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只有一步之遥,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防患于未然。过程性评价七自主评价(每说出过程★2枚;积极参与,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1枚。共3枚)活动5: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等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等第三十四条规定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等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等过程性评价八自主评价(每答出一种不良行为得★1枚;枚积极参与,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1枚。)活动6:青春警示 远离犯罪我想真诚地向大家道一声:“我错了!”但世间真的没有“后悔药”。我家境优越,深受母亲的溺爱,自小学开始我就和手机、电脑相当“要好”,我驰骋于网络世界肆意挥霍时间、寻求安慰,然而也迷失了自我。现终日以泪洗面,夜梦让我无比清醒。想起上学的种种美好,我想真诚地告诉同学们: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儿,不要一时冲动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呢?友情提示五: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的建议(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过程性评价九自主评价(每答出一合理建议得★1枚;积极参与,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1枚。共5枚)环节三 达标训练1.(检测目标1).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6年。从犯罪的特征看,王某的行为(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违反了刑法——刑事违法性③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④应受刑罚处罚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2.(检测目标2).“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下面与这两句古训寓意相符的是( )①许多犯罪往往是从小错开始的 ②犯些小错不必在意③有点小错不改,最终必然走向犯罪的深渊 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3.(检测目标1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界定不良行为是指吸烟、饮酒、旷课、递学、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明确界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1)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请你说说犯罪的基本特征。(2)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个人角度分析,怎样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检测性评价师友互评(选择题每对1个,得★1枚;分析题每答对一小问,得★2枚;分析透彻,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0-1枚。共7枚)环节四 拓展提升遇到下列情况时,自己应该怎样做?当好同学请你去帮忙打架报仇时: 。当好朋友请客玩要夜不归宿时: 。当爸爸在亲戚喝酒后依然准备开车回家时: 。过程性评价十小组互评(每答对一个小问答对得★1枚;分析透彻情况,逻辑性强,表达清楚,得★1-2枚。共5枚)板书:【检测与作业】实践作业 让我们远离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如辱骂他人、打架、旷课逃学、强行索要财物、偷窃等,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污染校园空气。让我们寻找自己身上存在的一种不良行为,制定整改计划措施,一步步改掉问题,茁壮成长。【课堂总评】评价标准 优秀 得★30枚以上 良好 得★15-29枚 待提高 得★14枚以下我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