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满腔热血洒春秋,千年宋韵传古今 ——初中语文 从豪放词中感悟家国情怀【议题及分析】议题名称:从豪放词中感悟家国情怀议题解读: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 诗与词的区别:词之为体,要眇益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吟咏性情,莫工于词”(尹觉《坦庵词跋》),宋代众多的词作弥漫着浓郁的情感,无声地表述着种种超越苦难、豁达开朗的哲人情怀和坚毅高洁的人格魅力。他们的词作打破了诗庄词媚、婉约绮丽的传统模式,于豪放旷达中抒写着殷殷家国情怀和拳拳赤子之心。本节课选的五首词都是豪放词,词人都是宋代杰出的仁人志士,胸怀报效祖国之情,在词作表现出满满的爱国情值得所有中华儿女学习,对培养中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选文篇目及来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江城子·密州出猎》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渔家傲· 秋思》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满江红》课外古诗词【文本解读】文本组特质:《渔家傲· 秋思》写于宋仁宗时期,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在此期间写下了这首词,这首慷慨雄放的词句,表现出了当时守边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意境雄浑开阔,苍凉悲壮,表达了词人功业难成的苦闷,思乡忧国的愤慨。《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与同僚打猎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念奴娇 · 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豪放派的词,是苏轼游览“赤壁”时的所见所想,作者以古怀今,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联系自己的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满江红》,这首诗歌描绘了岳飞在抵御金兵入侵时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抗金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文本与议题关系:这五首词都是宋代词人所作的豪放派诗词,词人都是曾在仕途有所作为,都满怀报国之志,然而,由于大宋朝廷重文轻武,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最终避战求和,委曲求全,不求收复失地,词人面对国土沦陷,国家积弱吗,或者渴望杀敌报国,或者思乡忧国,或者壮志难酬,都与作者的爱国情怀有关。【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豪放词的特点2、比较阅读,理解不同作者采用不同意象和语言形式表达不同情感。3、在诵,唱,演,画,中感受豪放词所表现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激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起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理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名画欣赏01展示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引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的社会面貌,从而激发学生对宋朝历史的兴趣,引入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从而引导学生对词的探究。介绍宋词02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起源于隋唐。 先是流传于民间,大多数由民间不知名的人氏所写,所用的音乐,融合了古代的乐曲、民间的歌谣、以及外来的胡乐,为歌女、伎工传唱于歌楼酒肆之间,后来经由文人的指涉,以及唐宋时国家音乐机关如教坊,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词婉约词多表现离愁别恨,格调委婉含蓄,和谐优美,富于阴柔之美。柳永、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这种特点比较显著。豪放词题材比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苏轼、辛弃疾等人这类作品较多。其中苏轼,辛弃疾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轼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无不成为题材;辛弃疾既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志士,也是冲锋陷阵的爱国将领,所以,他大量词作以表现爱国情怀为主。设计意图:以名画入题,让学生对北宋丰富的市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大宋王朝产生兴趣,宋朝经济富裕,文化繁荣,军事力量不堪一击,经济和军事形势决定北宋文人笔下所呈现的文学内容,表达爱国情感的豪放词成了词人抒怀壮志的一种表现方式,这样设计,把学生带入了具体学习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以读促学,感受词韵1、自由读诗,静心朗读课内四首词。展示“看清自己未来的样子”,旨在激励学生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课上积极参与,自信展示。2、点名读诗,学生点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读)每次学生读完后,或者自评,或者他评,老师只做简要点评,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互学的模式。设计意图:群诗教学需要师生围绕议题开展阅读感知、理解等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初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下一步探究三首诗的异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蓄势,通过反复吟咏,以声传情,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三、背景感知,体会词风(一) 自我介绍,感知作者。教师出示链接材料,每个小组为每一位词人作一个自我介绍,以“我”为第一人称向同学们介绍作者。苏轼:教师出示链接材料,每个小组为每一位词人作一个自我介绍,以“我”为第一人称向同学们介绍作者。第一小组: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我的爸爸叫苏洵,我有一个弟弟,名辙,大家都称我们父子三人为“三苏”,我二十岁中进士后入朝为官,意气风发的我本想一展宏图,把我的学识都用于造福万民之上,哪曾想仕途不顺,因为我“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屡遭贬谪,辗转多地,杭州,密州,黄州,湖州,徐州,甚至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世人都在为我扼腕叹息之时,我泰然处之,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在黄州,惠州等地我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来打发时光,没曾想,这些作品一经问世,就被当时的文人墨客赞不绝口,我一笑而过,有东坡肉吃,能坐在书桌前安静的写几首词画几幅画,此生足矣!2学生齐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把自己当作苏轼,反复读,读出作者的豪迈之气,读出出猎者的煞爽英姿。3 剩下小组分别介绍辛弃疾,李清照,范仲淹。介绍完后教师指导朗读,从读中感受作品内容和语言特点。链接材料:苏轼: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吗?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吗?苏轼,一个被神宗称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依仗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风”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 ,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放与旷达。辛弃疾: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范仲淹: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的母亲)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长大后,(他)知道了他的身世.就哭着辞去了他的母亲,到南都进入了一个学舍.从白,了夜晚苦读,五年都不曾脱衣睡觉.有时在夜晚困了的时候,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设计意图: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认识作者的方式既新颖别致,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平时的积累,对所喜爱的词人作简短的自我介绍,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从中看出学生们已经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二)比较阅读,明确豪放词的特点。1 展示四首婉约词:柳永《雨霖霖》,秦观《鹊桥仙》,李煜《虞美人》温庭筠《望江南》学生朗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比较来区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从小处入手,落脚到情感,让学生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结果:豪放派的词大多表现家国之情,既掌握了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情感探究做了铺垫。四、小组演绎,情感探究各小组从改写词作,团体朗诵,话本剧表演,绘画展示等四重方式分别演绎四首词。(一)《渔家傲·秋思》1结合钟镇涛的歌词改写成现代诗。2 学生吟诵改写的诗歌,体会诗中的思乡忧国之情。(二)《江城子·密州出猎》根据词作内容给这首词配三幅画。第一幅画的内容是“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第二幅画的内容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第三幅画的内容是“西北望,射天狼”;边绘画边解说,把每一个画面的内容表述出来,从而感受到词人杀敌爱国的决心和抱负。(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话本剧表演,一人饰演辛弃疾,群演啖肉演奏的画面,中间穿插人物对话,表演完毕,出示“链接背景,比少年壮志”,理解词中的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四)《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1制定朗诵评价表,2团体朗诵这两首词,感悟词人的满腔报国情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演绎的方式来学习 诗歌体现了新课标坚持创新导向的修订原则,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让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来展示对这几首词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探究,真正做到了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着重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再读群文,求同存异。1、课内三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归纳总结做成表格。2、再读课外二首词,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感受宋代词人的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课内三首词都是爱国之作,但是情感表达有所差异,通过比较三首词的差异来达到复习巩固,强化学生对这三首词情感的理解,既突出了重点,又能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培养了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两首课外古诗词,让学生对豪放词中体现的爱国情感的理解更透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六、拓展延伸结合最近播放的电视剧《梦华录》以及上述五首词的内容,设想: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就是帮助学生的思维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知识碎片化。在本堂课的最后,教师已经从课堂中退出,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想法,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一个步骤了,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这几首词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整个思维过程经历联系,比较,综合,领悟,最后的拓展思维得道自然深化,既是阅读带来的收获,也是教育希望看到的成果。七、课堂结语:始终保持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迂的人格,苏轼、辛弃等词人疾以这样的胸怀面对困厄的人生,其精神深处充盈着一种“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正是我们民族的“精魂”所在。豪放牌词作里彰显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已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不断地激励着我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国为民承担起一份应尽的责任。八、板书设计豪放词中的家国情怀豪放派 凌云志 爱国情【教学反思】群文阅读的形式有多样,包括一篇带多篇,单元整组,海量阅读,班级读书会,主题阅读等,本节课侧重于主题阅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运用综合思维,以主题地方式把课内外资源整合起来,以语文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地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地理解和运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促进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这一节课的议题定位于豪放词的爱国情怀,分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一是区分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二是体会宋代词人的爱国情怀。这整个教学环节中,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宋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对宋朝的社会面貌经济文化思想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的结尾以电视剧《梦华录》展示的各个阶层人物为例,谈一谈假如你生活在宋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探讨,这样做到收尾呼应,使整堂课更圆融。在主体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以读促学,感受词韵”, “背景感知,体会词风”,“小组演绎,情感探究” “再读群文,求同存异”,这四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议题,以读促学,以学促教,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词韵,从演中体悟情感 ,从议中领悟精妙,课堂气氛从紧张到活跃到深思,既能让学生对豪放派的词有更深入的探究,又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树立文化自信,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