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从“心”开始-2023-2024学年热点主题班会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学期从“心”开始-2023-2024学年热点主题班会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新学期
从“心”开始
学生心理健康需重视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
新学期即将开始,除了正常的学习,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孩子们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抗压能力是有限的,面对不被理解,容易产生抵触、逆反心理。
“不想上学”只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需要家长或专业心理人士进一步的“发掘”,不能只是单纯认为是他们不懂事或者由于学习压力大。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与干预,至关重要。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下,很多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需要我们加大关注,及时引导,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可能会转变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前言:
什么是心理健康
01
重视心理健康
02
假期心理问题处理
03
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04
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
有两种含义
没有心理疾病
具备心理保健的基本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
什么是心理健康?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 ,就必须确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应地也就有两个基本的目标
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个别教育, 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保健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成人、成才、成功服务。
一是
二是
第二部分
重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重视心理健康
01
同时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部分
02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问题调适
03
环环相扣,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整体发展
重视心理健康
重视健康
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
高效率的学习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状态。慢慢有了学习压力的中学生们特别要重视这一点。
如果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最明显的表现往往就是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恶化,个人发展受挫。
所以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习才会进行下去且有效率,对新学期的学习和成长才会更有利。
01
02
03
重视心理健康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中来。家长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第三部分
假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假期心理问题
假期心理问题表现
问题表现
规律的生活作息被打乱,常常感觉空虚和无聊:很多同学在骤然进入寒假时会感觉无事可做
问题表现
容易出现“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习惯,变得懒散。学期和期末考试的结束让同学们感觉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问题表现
比较消极看问题,严重时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不安等心理状况
假期心理问题
喜欢上网和使用电子产品的同学们,进入寒假则有了更多的时间,每天沉溺在网络世界里,精神变得越来越差。但是如果离开网络,却又觉得没事可干,甚至出现了社交障碍等问题
则重新投入网络信息中去,从而导致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状况,如此不断恶性循环
信息沉溺综合症
假期心理问题
问题表现
假期学习压力过大,引发心理异常:一些情绪难以自我调节的同学,假前的期末考试成绩如果不理想,自己很难把这一次考试当作过去。假期期间在自己或许家长的逼迫下还可能会在外进行补习,离开了学校的高压环境,又进入了另一个高压环境,长期的高度集中,神经紧张和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孤僻偏激等心理问题都找上门来了。
假期心理问题
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
往往这部分同学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
开学综合症,厌学情绪严重:假期即将结束时,一部分同学会出现“开学综合症”,学生(以中小学生为主)
开学如何应对:
面对新学期,不少学生却表现出焦虑、抗拒、情绪暴躁、精力不集中,有的甚至在身体状况上表现出胃痛、失眠、易疲倦等症状,这就是心理医生们所说的“开学焦虑症”现象。
现在的学习竞争激烈,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较高,会增加孩子对上学的抗拒与逆反心理。
对于即将踏入毕业班的学生,也会因为升学压力造成一定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成心理问题,出现一系列过度担心、紧张、恐惧、伴运动不安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原因一、学习压力大
应对办法
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与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增加其学习动力,学生若觉得压力大而感到过度紧张或焦虑,可以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做些放松运动。
对于情况较严重应及时去看心理医生或进行心理咨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开学如何应对:
主要是对于新生中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怕生的学生,他们担心处理不好与新同学的人际关系,不确定新的老师是否会喜欢自己,对新学期表现出抗拒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害怕上学,害怕与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打交道的现象。
原因二、对新社交的恐惧心理
应对办法
需要家长及时发现与疏导,可以耐心劝抚、鼓励孩子,告诉他们上学的种种乐趣,还可以提前带孩子去参观了解校园或者适当组织一些集体小活动,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我们老师也会多组织类似活动,加强孩子之前的沟通与联系。
开学如何应对:
假期有不少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聊天与游戏上,日夜颠倒是常事,对于马上要回到早起上学的状态,身体会有较明显的不适应,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等影响学习的症状。
原因三、作息时间不一致
应对办法
在假期结束前一到二周制订一个和上学时接近的作息时间表,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就餐,通过调整“生物钟”,自然地从假期过渡到新学期。
开学如何应对:
假期中舒适享乐的生活方式会让学生们留恋假期,长时间放松的状态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紧张的学习节奏,会导致他们对新学期产生抵触情绪,不想上学。
原因四、心理的不适应
应对办法
可以在假期结束前鼓励孩子看一些书,可以是他们感兴趣的、名著类或者是与新学期有关的书籍,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太多学习上的压力。
第四部分
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特征
理论与实践表明,从小学到中学,随着年龄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感日益增强,依存感与独立感的矛盾成为注意时期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
随年龄增长 ,独立感日益增强 ,叛逆心理出现。
一方面
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要成人的,特别是家长的支持与辅导;
另一方面
随着年龄增长 ,又渴望独立。在发展心理学中 ,把进入初中阶段看作是心理上的“叛逆期”这,一时期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特征
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开始关注自我存在的问题。
各种问题成为他们思考的对象。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
“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别人如何看待我”
“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自我意识发展
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美德是孩子的财富,家长的个性、自身 形象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学生形成不健康心理的诸因素中,来自家庭的因素,远远超过来自学校的因素。且不论父母感情不合的因素,父母离异的因素,父母去世的因素,父母双双在外务工的因素,只论家庭比较健全的情况。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1、家长和老师都要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的不同侧面,才能更好的指引成长,所以更多的沟通就必不可少。
2、家庭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成才。所以沟通应该始终是在愉快、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3、孩子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是老师、家长和孩子刻意努力追求的结果 ,顺其自然等于放弃优秀。
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其次
家长要主动维护学校、教师的权威,否则会抵消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
4
学校教育最美好的三角关系是:家长支持配合老师,老师专注引领孩子,孩子健康积极成长。
5
严就是爱,是大爱。放松管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这是家庭和学校必须要遵循的基本
共识。
6
学校教育最美好的三角关系是:家长支持配合老师,老师专注引领孩子,孩子健康积极成长。
学习本身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学校承担主导作用,但家长的督促作用更是必不可少。
7
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8、成绩不是评判成长的唯一标准,还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个性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坚韧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9、家庭教育中,有心的家长会主动和老师交朋友,学校教育中,负责的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
10、老师和家长都要多一分宽容和理解。孩子或许是家长的唯一,但只是老师需要关注的几十分之一;学生是老师的几十分之一,但却是家长(家庭)的整个世界和未来。
同学们:
新学期即将开始,身心健康是我们学习进步的“本钱”,让我们调整心态,轻装上阵,确定目标,循序渐进,接纳情绪,勇于倾诉,从容面对新学期的到来。
新学期,我们一起加油,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